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长宁 > 文章详情

国庆中秋,一声“早安”送给社区最牵挂的人……

转自:上海长宁 2025-10-05 20:41:10

她说“每家每户的幸福,就是社区的幸福,也是我们的初衷。”她用真心、耐心帮助着每一位帮困对象,并曾荣获“上海市金牌社区救助顾问”。她,就是江苏路街道曹家堰居委会民政条线社区工作者盛弘。今天,一起来听听她和社区居民的故事……


“我喜欢和救助对象加微信,时常和他们互相发一个‘早安’问候,特别是一些老年人,有的几乎每天都会发。他们的回应,让我内心觉得很开心。”这是盛弘在工作中最常做的事情。国庆到了,盛弘按习惯给帮困对象们发节日问候。“大多数都是老年人,也有一些困难儿童。”盛弘说,今年国庆中秋连着,前阵子还给他们送了月饼,也顺便看看大家的情况。


盛弘(中)走访社区居民


盛弘2015年来到社区后,就开始负责社区民政救助工作,这一做就是十年。十年来,她通过定期走访排摸,及时了解社区“四圈”人群(特殊困难老人、低保低收入家庭、困境儿童、流动儿童)的困境程度。由于社区里有许多低保人员是动迁户,户口在这里,而人常住外区,因此,注重微信上的密切联络也成了盛弘的工作必需。不仅如此,有时候,盛弘还能通过微信朋友圈了解他们的最新动态和情况。


“后来,越做越觉得这工作其实还蛮适合我的,因为我也很喜欢和别人交流,社区居民也喜欢跟我聊天,大家慢慢熟络,信任关系就建立起来了,很多事情就很好解决。”盛弘说,“很多时候,站在他们的角度想,事情都能说得通了”。


有一次,一位居民找到盛弘闹情绪。表示自己以前是享受低保待遇的,但和妻子(有退休金)重新一起生活后,就不符合原先的低保条件了,这让他难以接受。“多年也习惯了,突然没了待遇,有情绪很正常。”盛弘十分理解居民的心情,一边倾听他的诉苦,安抚他的情绪,一边耐心地帮其讲解分析政策。几次下来,居民接受了事实。为让居民安心,其他的补助如重大疾病、节日补助等符合政策条件的仍有保障。


来社区前,盛弘曾在建筑行业从事材料检测等工作,良好的背功和学习能力,为她现在的工作提供了基础。多年来,为了做好工作,服务好居民,盛弘总是及时对标各项救助政策,将社区困难人群分层分类,尽可能满足困难群众的不同需求,努力做到民政救助工作更精准、更高效。开展救助工作过程中,盛弘与受助群体、专业机构保持线上沟通,及时掌握受助群体的实时动态和专业机构的服务内容,不仅充分发挥好桥梁作用,也成为了他们的贴心人。


住在外区的周女士是盛弘的帮困对象之一,因为有退休工资,觉得重残无业的政策福利可有可无,于是就退出了这项待遇。一天,盛弘突然接到周女士所在居委的电话,原来,周女士突发精神疾病,却无法将其送到当地的医院。盛弘二话不说,联系民警将周女士接了回来。由于周女士身边没有别的家属,盛弘作为临时监护人,代办了相关手续,将其送到长宁区精卫中心救治。“她先天还有其他基础病,万一又有什么情况,以她的经济状况,长此以往不是办法。”盛弘考虑一番后,想着有没有别的办法?盛弘突然想到,周女士的退休工资数额符合低收入群体的条件,于是,盛弘通过低收入的相关政策帮周女士加入了四医联动的医保。


随着社会发展,民生政策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精细: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特困人员救助供养、重残无业生活补助、住房救助、三胞胎以上家庭生活补助……各种政策,都需要盛弘始终保持着学习的状态。每年,她都会参加区里相关培训、竞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也是为了能更好地帮助居民解决生活困难。她认为,“生活困境也好,工作障碍也好,很多事情都有可能通过合适的办法解决,一定要沉下心来慢慢地把政策吃透摸透,才能事半功倍”。


图片来源于受访者

撰稿:陈容超

编辑:史焕焕

责编:王 博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