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黄浦 > 文章详情

年轻人也爱上逛菜场了?!

转自:上海黄浦 2025-10-05 16:54:23

在上海,有些人下班去撸串,有些人周末去商圈打卡,还有一群年轻人,开始走进菜市场——不是为了囤菜,也不是为了省钱,而是为了“看生活”。

蒙西菜场:打工人专属“快闪午餐区”

到了中午十一点半,蒙西菜场沿街的几个熟食窗口就开始热闹起来。一批穿着工装或背着电脑包的白领,会在午休时间快步赶来“打卡”。

“沪食光”的上海老羌饼几乎出摊即排队,焦黄外壳、浓郁葱香,加上6元半斤的价格,是不少打工人中午拼单的首选。

再往旁边走,是以鸡肉熟食为主的“阿模灵三黄鸡”。橱窗里码放着泛着油光的白斩鸡,师傅手起刀落、装盒打包,几分钟搞定一顿饭。鸡汤粥尤其受欢迎,米粒熬得软烂,泡在清润的汤里,喝一口,立马满血复活。

更“年轻向”的是主打刺身的冷食柜台,三文鱼、章鱼、鹅肝应有尽有,十几块钱一盒,买回公司当“办公桌日料拼盘”毫无压力。在菜市场里买刺身,这种“反差感”,成了不少社交平台上的热帖素材。

还有一家蛋糕店“妃灵Filling”藏在角落,售卖15元一块的小份蛋糕,是周边写字楼的下午茶必备。有人笑称:“我们公司下午茶都靠它撑起来。”

这些窗口摊位组成了蒙西菜场的“打工人快闪食堂”:不用走进菜场、无需等候翻炒,几分钟搞定午饭,还能顺带买些零食、水果、甜品,效率拉满。

巨鹿泰康市集:不为买菜,只为逛一眼

紧邻田子坊的巨鹿泰康市集,更像一座“可逛可拍”的生活展厅

这里不大,但摊位设计讲究、物品摆放精致,散发出一种“高级又烟火”的气质。入口处的红色电话亭堆满鲜花,旁边一只小狗玩偶静静守候——成为不少年轻人拍照打卡的第一站。

再往里走,一个花艺小展台用木桶改造成圆桌,摆着各种微型盆景:袖珍松柏、辣椒盆栽、雕花陶罐……旁边陈列着非洲菊、蝴蝶兰、洋甘菊等花卉,招牌上写着“对你的喜欢,藏在花里”,分外打动人心。

在这里,“有花就有人气”不是一句空话。花艺的引入,柔化了人们对“菜市场”的印象,让这里变得值得驻足。

另一边的“鲜得来”也设立了堂食窗口。吃上一份热腾腾的排骨年糕,再从田子坊回程途中顺道带一盆绿植,成了游客们最新的“黄浦City Walk”。

逛这里的年轻人不一定买菜,但一定会留下手机里的几张照片。他们想看的,不是菜价,而是一种生活气息。就像有网友说:“不为买菜,只为看一眼。”

中福市场:热气腾腾的“微型社区”

位于陆家浜路与海潮路交界口的中福市场,是黄浦区最大的菜市场。它没有传统印象中的喧闹与湿滑,反而给人一种干净、秩序井然的生活节奏感。

市场内部划分清晰,早点区、熟食区、生鲜区一应俱全。最吸引年轻人的,是靠近入口的一排熟食摊位。下班时间,背着包的白领排队买“金陵烧鹅”“三黄鸡”;摊主在玻璃橱窗后利落地切肉打包,不少人直接在市场深处的就餐区坐下吃饭,一边手机刷剧,一边吃饭,状态松弛。

“沪味美”的酱爆虾仁、红烧肉也颇受欢迎。摊位上贴着一句话:“话不多说,味道才是王道。”这类看似“接地气”的标语,反而成了年轻人眼中的“市井文案”。

不少年轻人还会在冷藏配菜柜前挑选墨鱼丸、蛋饺等火锅食材。“去朋友家看球赛,搞个简易火锅。”一位男生说,“现场挑,气氛不一样。”

还有一类摊位,是年轻人最爱流连的“怀旧角落”:散装零食堆在纸箱里,不起眼却真实。一位女孩笑着说:“小时候吃的红条纹饼干,网上找不到,来市场一眼就认出来了。”

在这个万物“线上化”的城市中心,中福市场依然保留着眼看、手挑、嘴聊的“慢节奏”。正因如此,它也成了年轻人最愿意回头的地方。

为什么年轻人开始逛菜场?

在高密度、高节奏的城市生活里,菜场成了难得的“慢时空”。它有市井烟火、有食物的温度,有一眼就能看到底的“真实”。

年轻人不再把“逛菜场”当作义务,而是变成一种生活方式:

  • 吃顿热菜

  • 淘点零食

  • 拍个照片

  • 和摊主聊两句

他们在菜场里找到“下班后的自我修复”,也在市井中找回久违的松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