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张阿姨一家计划登黄山观日出。为了赶在6点前抵达山顶,她凌晨4点就匆匆起床,不料却忘了服用每日必需的降压药。登山途中,她突然感到太阳穴“突突”直跳,眼前发晕。儿子急忙扶她休息,并用景区血压计测量,结果高达180/110mmHg!幸好儿子有所准备,让其服下应急的降压药并休息40分钟后,血压才逐渐回落。原本期待的山顶日出,最终只能在山腰远远眺望。
静安区闸北中心医院心内科顾佳宁副主任医师指出,张阿姨的经历,其实也是众多高血压患者假期出游的“通病”:作息乱了漏吃药、赶行程剧烈运动、天气凉了没及时添衣,且国庆期间大部分地区虽“秋高”,但昼夜温差大,一冷一热极易刺激血管,导致血压“闹脾气”,对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为此,顾佳宁精心梳理了
一份“能照着做”的攻略,
帮助患者避开风险、玩得安心↓↓↓
出发前:做好3项“安全检查”
1.血压评估:出发前3天,每天早晚7点(静息5分钟后)测血压,若收缩压持续≥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把长途游改成近郊公园游,安全比打卡更重要。
2.药物准备:按“每日用量+3天备用量”打包,比如7天行程带10天的药。分两份放:一份塞随身包内袋,一份藏行李箱侧兜,避免丢行李就断药。服用利尿剂(如氢氯噻嗪)的患者,爬山出汗多了,可以买瓶含电解质的饮料,及时补充电解质很重要。
3.急救包必备:装一种医生开的速效降压药、电子血压计,再写一张小卡片:“我是高血压患者,当前血压约XX/XXmmHg,对XX药过敏,主治医生XXX,电话XXX”,塞在手机壳里,便于紧急时寻求帮忙。
旅途中:牢记“3要3不要”!
“3要”是什么?
1.要按时吃药:手机设两个闹钟(比如早7点、晚7点),哪怕在景区排队买特产、堵在路上,也别漏服。若忘记服药,想起时离下次吃药时间还剩一半以上(如每天1次,间隔超12小时),就补吃;若快到下次时间,直接跳过,千万别加倍吃。
2.要控制饮食:亲友聚餐选餐馆时,主动说“少放盐”,多吃清炒时蔬、白灼虾等,少吃红烧肘子、油炸丸子等。碰到糖炒栗子、冰糖葫芦等零嘴,浅尝1—2颗就行,甜饮料换成温水或无糖茶。
3.要注意保暖:北方景区早晚穿薄羽绒服不夸张,南方也得带件针织开衫,爬山时热了系腰上,到了风口赶紧穿上,别让冷风一吹,血管收缩血压飙升。
“3不要”是什么?
1.不要突然剧烈运动:别学年轻人“冲刺赶车”“爬野路抄近道”,选缓坡登山、湖边散步,每次活动30分钟就歇10分钟,累了找个有树荫的长椅坐,别硬撑。
2.不要熬夜赶行程:睡眠不足很容易让血压“失控”。住宿怕吵就带副耳塞,尽量使用与平时家中材质相近的枕头,每天保证7小时睡眠,精神好血压才稳。
3.不要大量饮酒:亲戚劝酒时,笑着说“医生不让喝,我以茶代酒敬您”。
突发情况:这样处理最稳妥
若游玩时,突然感觉头晕、头痛、心慌,应立刻停下:
1.找个安静地方坐下,解开领口扣子,别低头看手机。
2.休息5分钟后测血压,若≤160/100mmHg,安静休息并观察血压变化,休息后如果血压能恢复到正常范围,建议改为较轻松的行程。
3.若血压持续>160/100mmHg,特别是≥180/110mmHg时,按医嘱服用速效降压药,血压没降下来或症状加重,马上打“120”,尽可能说清“我是高血压患者”“当前的具体位置”“目前的血压数值和症状”等关键信息。
专家门诊信息:
顾佳宁 静安区闸北中心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
专家门诊时间:每周二 8:00—11:30
专家门诊地点:门诊二楼心内科诊区
记者:郁婷苈
编辑:陈攻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