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同济大学 > 文章详情

速递!同济再获新发现

转自:同济大学 2025-10-05 12:49:22

近日,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陈昶团队联合基因组多维解析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团队研究成果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细胞》(Cell)上发表。该研究开发了Stereo-seq V2技术,全面识别样本全转录组RNA,并实现了宿主-微生物的原位共分析,对指导肿瘤精准医疗、诊断研究感染疾病和加速抗体药物研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科研攻坚不断线,新发现、新突破持续涌现。近日,同济大学又有医学、生命科学、物理、化学、环境等领域的一批重要科研成果接连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受到国内外学界广泛关注。

揭示围着床期胚胎二价染色质动态重塑的开关

围着床期是决定哺乳动物胚胎谱系命运和妊娠建立的关键阶段,也是人类胚胎发生停育或流产的高发期。近日,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高绍荣、刘文强与江赐忠团队合作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细胞生物学》(Nature Cell Biology)。该研究系统描绘了小鼠围着床期二价染色质的动态重塑过程,揭示了其在胚层谱系特化和多能性退出中的关键作用,并发现了一类短暂维持的瞬时二价状态,揭示了表观遗传“时钟”在早期胚胎细胞命运决定中的关键机制。

为再现着床后胚胎发育提供新的细胞平台

近日,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高绍荣团队与魏珂团队的研究成果发表于《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该研究成功建立了一种可在体外长期培养的具有胚外-胚内双向分化能力的新型干细胞,展现出强大的类胚胎形成能力。该项工作为再现着床后胚胎发育提供了新的细胞平台,也为研究早期人类发育与再生医学奠定了基础。

揭示丙酮酸激酶PKM1在胚胎心肌细胞增殖中的关键作用

近日,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康岚、高绍荣团队与魏珂团队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该研究通过构建一种在PKM1缺失背景下不伴随PKM2代偿性上调的小鼠模型,系统揭示了PKM1在维持能量稳态和促进心肌细胞增殖中的关键作用。

揭示Zbtb16在异质化心血管前体细胞亚群命运可塑性调控中的重要作用

哺乳动物心脏发育过程依赖于心血管前体细胞(Cardiovascular Progenitor,CP)命运决定调控。近日,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郭旭东和康九红团队研究成果发表于《细胞报告》(Cell Reports),首次揭示了多能干细胞来源的三种异质化CP亚群之间的分化命运轨迹,并鉴定锌指结构蛋白Zbtb16是异质化CP亚群分化命运转变的关键调控因子,为维持异质化CP分化稳态及精准调控心血管多谱系的命运决定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揭示泛癌中广泛存在促纤维化生态位调控肿瘤免疫

不同癌症类型的肿瘤微环境中细胞状态和相互作用可能存在显著差异,阻碍了泛癌尺度有效的靶点开发。近日,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王晨飞团队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肿瘤》(Nature Cancer)。该项研究通过整合泛癌尺度的单细胞及空间组学公共数据,阐明了泛癌尺度存在的肿瘤特异细胞类型及互作关系,为准确靶向肿瘤空间生态位进行疾病干预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视角及潜在靶点,也为大规模多模态数据整合建立了新的计算生物学框架。

建立5gmC精确测序方法

5-甘油基-甲基胞嘧啶(5gmC)是一种新型DNA碱基修饰,不仅可以参与DNA去甲基化过程,还可能作为一种新型表观遗传标记发挥作用。近日,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薛剑煌课题组研究成果发表于《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首次在单碱基分辨率下揭示了莱茵衣藻中5gmC的全基因组分布特征。该研究建立了一种高效、低损伤的5gmC检测方法“DEA-seq”,发现5gmC直接参与基因转录调控过程。

深化对衰老机制的理解

据众多研究表明,在不同物种中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由基水平升高,导致DNA损伤和基因组不稳定,进而引发细胞衰老。近日,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毛志勇团队研究成果发表于《氧化还原生物学》(Redox Biology)。该研究为自由基衰老理论引入了一种全新的视角,通过阐明Sirt2和Sod1在调节衰老过程中的协同作用,突显了SIRT2作为增强DNA修复和延缓衰老的潜在靶点的重要性,深化了对衰老机制的理解。

揭示原发性小头畸形潜在的致病机制

原发性小头畸形是一种由基因突变引起的、先天性的严重神经发育障碍,以头围和大脑体积显著缩小为核心特征,通常导致智力障碍和发育迟缓。近日,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边杉团队联合研究成果发表于《临床研究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该研究发现剪接体蛋白SNW1的杂合突变是导致伴原发性小头畸形神经发育障碍的新型遗传基因,并结合多研究模型系统揭示了其潜在的致病机制。

揭示脊髓损伤无瘢痕修复的功能及机制

脊髓损伤后组织内部的瘢痕是阻碍神经环路重塑的关键屏障。近日,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程黎明,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高绍荣、朱融融团队研究成果发表于《信号转导与靶向治疗》(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该研究首次揭示了脊髓病理进程的关键调控因子Fbxl12,阐明了其作为脊髓损伤后无瘢痕修复新靶点的分子作用机制,进而建立了全新脊髓损伤无瘢痕修复干预策略。

为揭示电化学中间体的转化路径提供新思路

近日,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王颖团队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微流体控制技术的电化学扩散层组分调控策略,开发了一种多组分强制对流的原位电化学质谱技术。该技术在电化学过程中准确调控扩散层中吸附态氧(*O)和游离水同位素丰度,形成特定覆盖度的*O标记界面,解析了析氧反应路径对过电位的作用机制。该研究为揭示电化学中间体的转化路径提供了新思路。

提供高效、经济的污水厂污泥循环利用新途径

近日,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王亚宜团队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可持续发展》(Nature Sustainability)。该研究提出一种硝酸盐驱动的原位氧化策略、将污水厂污泥升级为厌氧氨氧化种泥的创新研究思路,成功实现厌氧氨氧化种泥的快速培育和污泥的循环利用。该策略为厌氧氨氧化种泥快速培育提供了一种高效、经济的新途径,有力推进了污泥资源化利用和污水低碳高效脱氮,助力污水处理行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取得极端非对称声信息传输进展

非对称传输是保障信息安全与系统鲁棒性的重要物理机制,但现有方案往往造成信号失真与通道串扰。近日,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李勇、王旭团队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该研究提出了一种手性保护与拓扑荷守恒的极端非对称声信息传输方法,并在强噪声环境下展现出鲁棒的传输能力。该方法为未来的水下远距离通信、航空发动机噪声控制及高容量声通信等应用开辟了新路径。

近日,团队另一研究成果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该研究提出了将厄米系统投影到子系统空间的方法,克服了传统非厄米系统对非厄米参数精细调控的依赖问题。

为多种霍尔效应的全电学调控提供新思路

电子具有自旋、电荷、谷以及层等多种自由度,这些自由度能够产生不同类型的霍尔效应。近日,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张宇钟团队研究成果发表于《纳米快报》(Nano Letters)。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选择性翻转铁电极化调控霍尔效应的新机制,不仅为多种霍尔效应的全电学调控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层状反铁磁材料在新型电子学、谷电子学器件中的应用开辟了新途径。

构建高容量、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寿命的锌-有机电池

有机材料因其资源可持续性、结构和功能可调性等优点,被视为极具前景的锌-有机电池正极材料。近日,同济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刘明贤团队研究成果发表于《化学科学》(Chemical Science),并被遴选为封面论文。该研究设计了多电子杂环p型有机正极材料,有效解决了当前p型有机材料存在的问题,构建了高容量、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寿命的锌-有机电池。

实现系列含手性叔碳中心化合物精准合成

对映选择性烷基‒烷基交叉偶联是构建手性三维分子结构的一种有效策略,在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等领域至关重要。近日,同济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杨泽鹏团队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该研究基于丰产金属催化不对称偶联反应的研究兴趣,开发了一种光/镍协同催化的自由基‒自由基交叉偶联反应,成功实现了一系列含手性叔碳中心化合物的精准合成。

为智能光子传感提供创新解决路径

在先进荧光传感领域,如何实现对激子行为的精准调控,并在实际环境中实现高灵敏、可视化检测?近日,同济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闫冰团队研究成果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该研究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异质结构荧光材料系统,不仅在基础科学层面拓展了异质结材料的研究边界,也为开发下一代智能、生物兼容的可穿戴传感平台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储备。

为可持续水净化技术的发展提供新策略

非自由基物种对水质背景具有强抗干扰能力,可以避免有毒副产物的产生,并适用于实际废水中难降解有机物的靶向降解。近日,同济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赵红颖团队研究成果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该研究通过调控Co/Ni原子比例探究电子结构的动态演化及其对非自由基物种生成的调控作用,提出了一种整合两种碳纳米管合金催化剂的联合工艺以高效处理实际医院废水。

以科技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

深耕基础研究和有组织科研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坚

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打造科技创新策源高地

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同济力量

来源:医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编辑:樊宗鑫

责编:聂阳阳

TONG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