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静安 > 文章详情

FU大爷:老北京的巨富长生活丨跟着推介官游静安

转自:上海静安 2025-10-05 12:21:21

《2025上海咖啡消费趋势报告》在静安咖啡文化节首发。报告显示,在静安区每平方公里分布约57家咖啡店,密度远超纽约曼哈顿(42家/每平方公里)和东京涩谷(48家/每平方公里),而静安南京西路平均每30米就有一家咖啡店,已成为上海咖啡密度最高的街道。

静安“巨富长”“延武胶”等特色街区,市井烟火与时尚潮流交织并存,孕育出无限活力。这里不仅有新式里弄、大胜胡同、华山263老字号品牌馆,还有各种潮流精品店、美食餐厅、咖啡馆以及画廊等,海派生活气息、潮流网红商业以及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融为一体,让这些街区更宜居宜游。

“在静安生活最突出的两个字就是‘适宜’、舒服,老上海的文化让人印象特别深刻,而且感觉人和人之间的边界感分寸感拿捏得非常好,接地气的烟火气,这也是我9年来一直选择居住在静安区‘巨富长’地区的原因。”

——“国际静安推介官”FU大爷

作为一位在静安住了9年的“老北京”,他带着外乡人的新鲜视角,把这片城区独有的“两面风情”看得真切——既有像电影画面里那样的精致浪漫,也有普通人日子里的烟火气息;既守着老上海做事讲规矩、有章法的老底子,也容得下新潮流里的鲜活与多样。

如今,他常拿着镜头记录和静安相伴的日常,想让更多人知道,静安不只有光鲜亮丽的都市模样,更有藏在弄堂深处、早餐铺子前、社区食堂里的生活暖意他和静安的缘分,就是从这份“住着舒服”“合心意”开始的,里面装着对生活的热乎劲,也满是对这片地方的真心。

|||

从初遇上海到扎根梧桐

这里藏着生活的理想模样

“我是常住上海的‘老北京’,我叫FU大爷。今年是我来上海的第9年了,从刚到上海到现在,我一直住在静安‘巨富长’的梧桐区里。”回忆起最初的选择,FU大爷语气里满是笃定,“为什么要选择这儿呢?因为我觉得这里上海味道很浓厚。每天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我就是换好一身运动服去晨跑,在这儿生活我觉得既有电影里的高大上,也有普通人的烟火气。”

初到上海时,FU大爷曾在城市里摸索,直到走进“巨富长”的街巷,才真正有了“定下心”的感觉。

“我来上海这9年,我其实就搬过一回家,从延安中路搬到富民路,但其实都是在静安‘巨富长’这个区域。”

在他眼里,静安的“适宜”藏在每一个日常瞬间清晨晨跑时,阳光穿过梧桐枝叶洒在身上的暖意;路过卞姐蛋饼铺时,老板笑着问“那我还是老样子,加生菜,不要那个薄脆”的熟稔;买早点时和上海老爷叔唠两句,听着“菜馒头,三个!”“来了来了,等到现在了”的对话,不知不觉学会“菜馒头”“格算”这些方言词汇的亲切。就连嘉定居民特意赶来排队两小时买点心的热闹,都让他觉得这片区域满是生活的鲜活。

“把生活放在这儿,再合适不过。”

|||

用镜头记录日常

让烟火气在街巷间流淌

如今,FU大爷的镜头,早已成为展现静安生活质感的独特窗口。

“这么热闹,我作为一个老北京的视角,把我在上海真实的生活拍下来,给大家看看,在上海真实的生活是这样的,给大家一个渠道能了解真正在上海我们是怎么生活的。”

FU大爷坦言,很多人通过短视频看到的“巨富长”,多是喝下午茶、精致穿搭的“高大上”画面,但他更想呈现这片区域的“另一面”:是社区食堂里“两个菜加一碗饭,现在是花了14块钱”的实惠,是买大排时与店家的默契互动,是邻里间随口聊两句的家常。

“‘巨富长’其实不光有这些精致场景,还有我视频里面大家可以看到的烟火气,这两种视频结合起来的话,大家会看到一个比较真实的上海,比较真实的‘巨富长’。把真实的生活展现给大家看,这个就很有意义。”

除了记录日常,FU大爷更在镜头里传递着静安的人文温度。“住在那个区域的人,他们的内核是一直在那儿的,老上海的文化在那个区域会特别让人印象深刻”,这份独特的氛围,让他愈发坚定用镜头记录静安的想法。

|||

以常住者之名

向世界传递城区的温度

弄堂里,老人坐在藤椅上摇着蒲扇,聊着家常;早餐铺前,热气腾腾的蛋饼香气弥漫,熟客与老板默契寒暄;咖啡馆外,年轻人捧着咖啡轻声交谈,偶尔与路过的邻居点头问好;社区食堂里,人们有序取餐,偶尔交流着当日的菜品……这些FU大爷镜头里的日常,正是静安生活质感的生动缩影。

老里弄焕发新样貌,新装扮不减旧风情。纵横交错的不仅是日新月异的老街弄堂,还有经典与流行碰撞出新。蓝色天空下的丰富元素汇集,涂抹成一幅幅富有烟火气的和谐画卷。这里不仅栖息着世代扎根的本地人,还吸引了一群群来自全球各地热爱生活的人。精致与烟火并存,每一份对生活的热爱,都能被这片城区温柔接纳。

记者:陈天艺、曾文娟

视频:鲍闻捷、魏宇涵

编辑:陈攻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