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美术馆年度大展“上海现代”距离闭展仅剩3天,展览通过“红色烂漫”、“摩都日常”、“海上新潮” 三大板块的详实叙事展现20世纪以来上海的文化嬗变,集中呈现木刻、宣传画、建筑、设计、摄影、电影、漫画、音乐等多元媒介作品600余件(组),全面解析这座城市的现代化基因和人民创造历史的文明密码。
漫步第三板块“海上新潮——从文人墨戏到当代语汇的流动性实验”,我们能看到上海现代艺术的探索从未停歇。此前我们曾聚焦庞薰琹与决澜社的先锋绘画(点击回顾),本期则将目光投向另外两大重要领域:看海派国画如何以传统笔墨创造现代表达,上海摄影又如何用光影勾勒出摩登新“视”界。
第三板块
海上新潮
从文人墨戏到当代语汇的流动性实验
上海现代——“海上新潮”板块
当决澜社的油彩泼向僵化的传统,殖民者的帽子化身灯罩,在翻手覆手的博弈之间,上海艺术完成了从文人墨戏到现代表达的转型。这些艺术探索如同棱镜,折射出百年中国的精神地形图,将古老文明的基因重新编码进现代性的肌体。本板块聚焦油画、国画、摄影、双年展、当代艺术等领域的探索突破,展现海派文化如何在风云变幻的全球化语境中重构自身并建立中国艺术的当代叙述模式,亦体现了上海现代的流动性特征:它拒绝固化形态,同时因自身的中华文化根基,始终处于解构与重建的循环中保持灵动而不迷失。
庞薰琹、倪贻德等人共同成立的决澜社,“要用狂飙般的激情,撕裂一切桎梏”。这场短暂的艺术起义,为中国现代艺术埋下了火种。
海派国画在坚守笔墨精神的同时,吸纳都市风情与现代构成,将文人画的写意转化为全新视觉诗篇。笔墨传统不再是僵化的程式,而是可被无限解构的数据库,水墨的流动性是中国美学对现代性的柔韧抵抗。
摄影术的传入与上海的开埠几乎同步,从早期记录性、纪实性摄影到改革开放后的多元化发展,再到当代的国际化与观念创新,上海摄影记录和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发展变迁。
自1996年首届展览“开放的空间”启幕,上海双年展便以前卫姿态打破陈旧叙事,成为中国当代艺术与国际对话的破冰者。它不仅是展览,更是思想实验。这场实验的核心命题是: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如何以本土经验重构现代性叙事,建立中国艺术的当代表达模式?上海双年展作为中国艺术发展的重要节点,深刻反映了中国艺术在全球语境中的定位与价值,奠定了今天中国各地的双年展热现象。
今天的上海当代艺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性与实验性,从张洹香灰花鸟、申凡证券山水、吴山专旋转的汉字迷阵,到林俊廷算法生成的上海弄堂、张健君记录的上海老路名,在时代更迭中留住城市记忆,激活古典符号的当代阐释,在在地性与全球性之间重构了文化坐标。这些创作探索既是术的破界,更是“道”的追问,以跨学科、跨媒介、跨维度的实践解构西方中心主义,呈现未完成的、充满可能性的艺术生态。
—— 项苙苹
“上海现代”策展人
01
海派国画:
传统笔墨的现代呈现
早期海上绘画最具光彩的一笔,是衰落了六七百年的人物画借老城厢市民文化的潮流涌动重新振发,画家或参酌西法以革故鼎新,或参与新兴的媒介与形式,引领了近代中国画创新而趋现代化的第一波浪潮。二十世纪初,上海城建初具规模,辛亥革命的成功,令此地迎来了不同追求的八方人士,其中既有维新派、革命者,也不乏遗民旧王孙,既有濡染西风的中西合璧画格先驱,也有开启美术教育先河的先行者,更有师古开新的巨匠,而此际负笈沪上的青年学子,后亦成一代巨擘……此一时段的海上绘画,依托城市独领风骚的商业环境,古法俱备,风尚尤新,创造出了艺术史上史无前例的多元繁荣的景象,称霸画坛江山半壁。
1949年后,上海成立了美协、画院等新型的文艺组织,“文艺表现现实”、“文艺服务大众”的时代要求,令画家走出画斋,融入新时代的新生活,成就了激情燃烧时代的一代艺术经典。如果说写实主义成为建国后前三十年的主流,那么改革开放后随着民众生活的日益丰富,追求艺术风貌的多样性,渐成艺术家间争奇斗艳的主题。
2012年以还,随着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日益崛起,文化上的自觉、自信,渐成时代的主流,历经百余年苦难的现代化之路的国人,在咀嚼、消化、熔铸前人无数艺术经验,从“赓续”的守正角度再出发,持续推进与创造中国文艺的现代化。
—— 汤哲明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张大千《番女掣厖图轴》
1946年 中国画 朵云轩藏
吴昌硕《牡丹图》
1906年 中国画 朵云轩藏
方增先《母与子》
1998年 中国画 上海美术馆藏
02
上海摄影:
光影中的新视界
上海是中国现代艺术的策源地。上海现代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摄影这一全新的观看方式在上海的出现,以及摄影对于传统中国式视觉表征方式的影响、刺激和冲击。本专题所呈现的主要是生活在上海的中国摄影家们的工作与作品。他们的这些作品,在在提示,经过将摄影这一外来观看方式与本土文化所融合而成的中国现代摄影所能够达到的高度与广度。无论是都会现实还是自然景色,无论是纪实报道还是自主表现,中国现代性在他们的摄影实践中所体现的具体面目和形态,才使得其具有了一种新的历史意义和价值。他们的工作,拓展了人们观看现实的视野,同时展现了融汇摄影这样的新视觉语汇以主动融入到世界“现代”文化价值体系中去的努力与追求。
本专题中的摄影家,主要生活工作于20世纪上半叶的上海,主要身份为业余摄影家,但他们的摄影实践,为定义什么是中国的现代摄影“新视觉”,什么是中国的现代主义艺术,提供了引人深思和深具启发的切实材料。因此,本专题所呈现的作品,充分证明中国现代主义摄影是在上海这个国际大都会里起步与发展成长的事实不容置疑,其都会性、现代性更是独具高标。而从馆藏中选出的当代摄影作品,则为了解上海当代摄影与现代主义摄影的历史渊源与对话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同时也可以让我们得以更为深入地理解由前辈摄影家通过摄影所创造的“上海现代”的精神内涵。
—— 顾 铮
复旦大学教授
郎静山《照片(钟山隐、钱瘦铁、马公愚、贺天健题)》
20世纪40年代 摄影 私人收藏
简庆福《漆修船舶》
1960年 摄影 上海美术馆藏
马良《二手唐诗》
2007年 摄影 上海美术馆藏
下一期,我们将聚焦上海双年展和当代艺术,看看上海双年展如何让中国当代艺术跻身世界视野,又如何从市民生活里生长出独树一帜的“都市禅”当代艺术表达。
往期回顾
↓点击下方图片阅览详情↓
展览信息
上海现代
· 展览时间 ·
2025.8.28—10.7
· 展览地点 ·
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
41米层展厅
编辑:秦愫瑶 | 主任编辑:吴雯雯
当前展览
41米层展厅
上海现代
5米层、0米层、B2层展厅
巍巍者华
——中国油画学会三十年艺术展
0米层17展厅
城市·花园
——2025全国高等艺术院校
花鸟画师生作品展
0米层15、16展厅
万象本色——“中国白·德化瓷”
上海艺术大展
0米层E空间
《山海经之烛龙秘境》
沉浸式裸眼3D装置艺术展
艺术体验
0米层G空间
“达芬奇·时空之轮”
MR沉浸式艺术体验
/ 开放时间 /
周二至周日10:00-18:00(17:00停止进馆)
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 交通信息 /
上海市浦东新区上南路205号
/ 地铁路线 /
地铁8号线-中华艺术宫站
停车可至洪山路停车场
(收费和开放信息以当日为准)
/ 咨询热线 /
400-921-9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