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杨浦 > 文章详情

夜读 | 留存在杨树浦路的纺织记忆(三)

转自:上海杨浦 2025-10-05 00:06:46

TONIGHT

夜读

1984年以来,化纤产品丰富了棉纺织品市场,布匹多了,实行了30年的定量供应布票在各种计划票证中被率先取消,货源充沛的纺织品率先进入市场竞争。上海纺织存积已久的产能过剩、缺乏原材料和劳动力优势等问题日益显现,出现了生产经营举步维艰的状况。1992年纺织大改组后,厂里生产的棉纱棉布失去了统购统配的庇佑,产品要自己销售,棉花原料要自己采购,一下子从计划转为市场,一线女工也越来越少,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

纺织一线工作辛苦,改革开放后上海的女孩不愿意来纺织厂工作。厂里只好到苏北、淮北的农村招女工,纺织老工人叫她们“小珍珠”。因为看她们年纪小远离家乡,辛苦地四班三运转工作,将心比心非常疼爱,把她们当作自己的孩子。“小珍珠”也是幸运的一代,她们来上海学技术、学手艺,大部分回去以后在家门口就业,成为当地的技术人才。

时任上海纺织局局长姜光裕说:“不是纺织这个行业不好,而是当时人太多、机器设备落后,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到了1993年棉花买不到,招工招不到。国棉九厂有七千多名退休工人,一万多名在职职工,经常听到“这个月发工资的钱还没有着落”的话。1994年开始,“壮士断腕”、“压锭减员”、“人员分流”的消息不断地从纺织局转来,陆续有人离开工厂,也有下海做生意,人心浮动。当年空嫂是比较有影响力的再就业,在纺织系统欢送18名空嫂的仪式上,有位空嫂无比激动地说:“今天我们是纺织的女儿,明天我们是航空的媳妇,我们一定好好干……”瞬间传遍纺织系统,无数人流下心酸的眼泪。到了90年代末,国棉九厂已经减员过半,掌握技能的男工不愁找不到工作,“小珍珠”大多回了家乡,厂里停产以后只留下一些看守人员。

1996年上海召开“城区工作会议”,明确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加强社区建设。我有幸从国棉九厂调到区民政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招聘居委会干部。当时,有许多居委会干部都是厂里退下来的基层干部,他们能吃苦、会管理,也有善心。时任纺织局工会副主席戴金妹对我说:“你是纺织出来的,我们纺织的员工你最了解,要多录用一点。”那一届新录用的居委会干部,基本上都来自纺织系统。后来各种保障线建立,社区的保安、保洁等岗位消化了大量的下岗人员。

澳门路有座上海纺织博物馆,其前身是具有130年历史的申新纺织九厂,馆内展示了上海地区纺织业的历史变迁,把上海纺织行业的精神非常贴切地浓缩为“奉献”二字。

回望多年前,纺织在上海难以生存也是有原因的,之前行业兴旺是依仗黄浦江、苏州河的交通优势。但是,随着上海的发展纺织产业已经失去这些优势,计划经济时代无限地扩大生产规模,造成了人员和低层次产品过剩,效率低下。调整是客观的、合理的,但是过程是痛苦的。犹如这栋修旧如旧的老办公楼,历经沧桑、承载巨变、带着时代记忆,伴随杨树浦路,继续走向时尚滨江的新时代。

投稿可发至zfk@yptimes.cn

作者 | 徐崇伟

编辑 | 顾金华

音频 | 赵程浩(复旦大学)

诵读 | 沈泽宇(复旦大学)

视觉 | 邱丽娜  刘晶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点击图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