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上海赛艇公开赛(以下简称“上艇”)5岁了。有这样一个家庭,陪伴着“上艇”慢慢长大,从未缺席——常勇平、李竹芸夫妇和12岁的儿子常悦川,用“全家皆赛艇”的热忱,书写着与这项运动的深厚羁绊。从北京延庆的训练基地到上海苏州河的自主IP赛事,从亲子赛的趣味体验到市级青少年赛事的历史突破,他们的故事,是“上艇”成长的鲜活见证,更是赛艇运动融入一个普通家庭生活的鲜活体现。他们感慨:“每年来到‘上艇’,就像参加一个大派对,老朋友、新朋友聚在一起聊一聊,分享心得就好。”
常勇平、李竹芸在2025上海赛艇公开赛
李竹芸与赛艇的缘分,始于丈夫常勇平。2010年,她初识这位前北京队赛艇运动员时,赛艇还是中国“冷门运动”的代名词。“第一次接触赛艇是去北京延庆的训练基地,我直接下了双人艇,手握船桨却根本不听使唤,完全划不动。”回忆起初体验,李竹芸笑称那是“观光式下水”,却没料到,这场“狼狈”会成为全家与赛艇结缘的起点。
真正让她“入坑”的,是常勇平退役后的创业选择。2015年,受王石推动民间赛艇运动的契机影响,常勇平在北京通州大运河创办了自己的赛艇俱乐部。彼时刚生完孩子的李竹芸体重65公斤,抱着“试试减肥”的心态加入训练,竟从此痴迷:“赛艇对心肺好,还能塑形。”更让她津津乐道的是赛艇的“联结感”——不同于健身房的独自锻炼,赛艇需要队友配合,有固定的圈子,“像个大家庭”。
李竹芸供职于财新,当时在她的带动下,同事也陆续投入赛艇运动:“在不少企业家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白领加入,我们的赛艇朋友圈慢慢扩大了。”
从北京到上海,赛艇始终是这个家庭的“纽带”。2017年,同济大学在校董陈劲松的资助下成立赛艇队,常勇平昔日队友周意男担任同济530赛艇队(又称同济大学世联行赛艇会)主教练,常勇平受邀担任外聘教练自此扎根上海,而同济大学赛艇队也成为“上艇”高校组的“元老”。2023年,常勇平入职普陀区青少年体校任赛艇教练,从俱乐部运营到培育高校选手,再到发掘青少年,“从0到1”的过程让他颇为感慨:“普陀区拿到了历史上第一块青少年市级比赛男子双桨金牌,以前这项目冷门,现在相关部门开始重视赛艇运动,越来越多孩子愿意来试试。”
回到上海的李竹芸也未放弃赛艇,她很快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每周给自己设定10公里划船机训练量,清晨还会下水训练。她笑言:“我先生的训练是530(早晨5时30分下水),我是630。”
12岁的常悦川是名副其实的“艇二代”。“他两岁就跟着我们在俱乐部玩。”李竹芸记得,全家去内蒙古鄂尔多斯参加亲子赛时,孩子赛前突击训练几天,便和爸爸组队上阵。1000米赛程对不到6岁的孩子来说并不轻松:“划到200米时他就喊‘划不动了’,他爸爸许诺他完赛就买乐高,他立马接着划。”岸边的李竹芸看着这对父子,再瞧瞧旁边17岁的参赛选手,既好笑又感动:“虽然是趣味赛,规模不大,但大家都惊呆了——这么小的孩子能坚持下来。”如今,常悦川已是普陀区万里城实验学校六年级学生,兼顾篮球与赛艇训练。
作为“上艇”的“全勤家庭”,李竹芸和常勇平的参与方式,早已超越“参赛”本身。
五届“上艇”,常勇平见证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在苏州河上奋勇争先。他与主教练周意男之间,仍保留着当初在国际赛场“同舟共济”的默契。
(从左至右)周意男、常勇平、李竹芸
李竹芸则几乎参加了“上艇”业余组的全部项目:女子单人双桨、男子八人艇舵手、混合八人艇,今年预选赛还和中欧商学院赛艇队专门组建了一支女子八人艇。“虽然我们被淘汰了,但我们是唯一一支全女子队伍,成绩还不错。”她期待未来“上艇”能专设女子八人艇比赛。
最有意思的一幕,被定格在一张照片里:李竹芸划单人艇时,常勇平在场下对着大屏幕边看边比画;最终李竹芸拿到第三名,夫妻俩激动相拥。
今年,李竹芸从参赛者切换为志愿者,报名参与码头秩序维护。即便没下水,她仍觉得参与感满满:“‘上艇’越来越专业,从最初‘报名即参赛’到现在的预选赛,能看着它成长,我们也跟着开心。”
在“上艇”五周岁之际,上海也终于迎来了中国历史上首个赛艇世锦赛。第一时间,李竹芸给全家买了VIP票。曾参加过世锦赛的常勇平,在现场不禁感慨:“不愧是上海办赛,细节满分。”而这场世锦赛,更像一场中国赛艇人的大聚会,让全家倍感亲切。他们见到了从美国回来的老赛艇人范安萍,聊起了2019年李竹芸参加波士顿查尔斯河比赛的往事,当时李竹芸和参加过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史美萍组队参赛,史美萍的老教练范安萍和队友陈昌凤来给她们加油打气。“这次在上海团聚,这种传承的感觉特别好。”
范安萍(左二)与常勇平一家三口在2025上海赛艇世锦赛现场
采访中,李竹芸不止一次提到,赛艇于这个家庭,早已超越“运动爱好”的范畴:它是常勇平的情结——“他20岁才从篮球、手球转项赛艇,参加过世锦赛,现在培养青少年,比自己拿成绩还开心”;是她改善身体的良药——“我有中年哮喘,规律赛艇后发作少了”;更是全家生活的支点——“孩子能兼顾训练和学习,全家一起讨论赛艇,日子很充实”。
对于赛艇行业,他们也有自己的思考。李竹芸佩服丈夫的坚持:“优秀运动员的经验很宝贵,能像他这样从俱乐部到体校,把技术传下去,难能可贵。”而“上艇”的存在,恰好为这种传承提供了土壤:“它让更多人看到,赛艇不是‘小众玩物’。普通人能练,孩子能参与,老赛艇人能重逢,这就是它的意义。”
当苏州河的风再次吹向赛艇码头,李竹芸仍在岸边值守,常勇平刚为学生登上冠军领奖台而高兴,又赶着回少体校带训……他们的身影,早已与五届“上艇”的记忆交织在一起。于这个家庭而言,赛艇不止于竞技,更是一家人相守相伴、传递热爱的生活本身。
文:陶邢莹
图:李铭珅、赛事主办方
编辑:华心怡、江妍
审核:叶蕙心
点击上图小程序
小体推荐
上海市体育健身行业合同示范文本发布,首批782家门店和场馆率先签署承诺书
为一场赛事赴一座城!2025年,跟着赛事游上海
小体声明
由于条件所限,可能出现未署名的原创图片或文字,在转载之前无法与权利人联系授权及稿酬事宜。欢迎权利人与编辑部联系署名授权、稿酬等事项。联系邮箱:shtyxxy@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