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嘉定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吴宝英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是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应当为农村学校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这位“草根出身”的校长,今年获得了2025年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称号。
1993年,吴宝英从上海市安亭师范学校毕业。作为市优秀师范毕业生,她本可以去镇中心学校工作,但她却放弃了这个别人眼中更好的发展机会,转而进入了一所农村学校。
32年间,吴宝英曾有过工作调动的机会,但她毫不动摇地扎根农村教育,让农村学生在市级舞台闪闪发光,带领农村学校实现“零的突破”,在一次次的超越中,兑现自己的初心理想。
她“三顾茅庐”,
只为用艺术滋养学生孩子成长
2025年7月1日,一群小学生背着手风琴,来到中共一大会址,指尖轻点、身姿摇摆,以一曲悠扬的《初光》,为党的生日送上祝福。
这群学生,来自上海师大附属嘉定小学的“小海狮手风琴乐团”。这支成立仅5年多的“年轻”乐团,已连续多年斩获“上海之春”国际手风琴文化艺术节长三角地区手风琴展演活动金奖,成为学校的一张亮丽名片。学校还被上海音乐协会手风琴专业委员会授予第一家“上海手风琴艺术特色学校”称号。
谈起学校如何与手风琴“结缘”,吴宝英表示,灵感源于自己在嘉定区南翔小学工作时发展民乐团的经验。“很多农村的孩子,家庭并不宽裕,获得音乐教育的机会比较少。我想通过在学校开展相关课程、社团,满足农村孩子的音乐教育需求,也为他们的家庭省下一笔开支。”
当年,为帮助南翔小学民乐团突破发展瓶颈,她多次奔走争取社团建设经费,把车库改建成民乐合奏排练厅,还“三顾茅庐”邀请已“退隐”的民乐指挥大师“出山”担任客席指挥。
仅用1年的时间,南翔小学民乐团演奏水平便实现了质的飞跃,在市级学生民乐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农村娃也能在市级舞台上闪闪发光,这振奋了全校师生。
来到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嘉定小学后,吴宝英依托上海师大音乐学院的优质资源,擦亮学校的手风琴特色。她一如既往亲力亲为,争取资源、购置乐器、聘请专家,为乐团提供硬件保障与专业支持。
学校音乐教师、“小海狮手风琴乐团”指导教师胥慧萍把吴宝英的默默付出看在眼里:“校长的大力支持、专家的高位引领、团队的紧密协作,让我们更加坚定地陪伴每一个‘小海狮’在音乐的世界中茁壮成长。”
艺术教育给农村学生带来了什么?“刚开始上台演出时,我的手是抖的,笑脸也是僵硬的。可是随着锻炼的机会越来越多,现在的我越来越自信、大方,也越来越享受登台展示的快乐。”乐团成员陈逸宁说道。
在日复一日的训练和登台表演中,成员提升了专注力、自信心、艺术审美能力,丰富了精神世界。见证了成员的成长胥慧萍表示:“我们深切感受到乐团带给孩子们的不仅是技艺的提升,更是心灵的塑造与人格的成长。”
而这份成长不仅是乐团成员的“专利”,近年来,吴宝英关注乐团的课程化、梯队化建设,推动手风琴教学融入日常音乐课堂,形成“普及—提高—精英”三级培养机制。“每一个孩子都应在艺术中闪光。”吴宝英说道。
通过艺术这把钥匙,学生打开了更广阔的成长天地。2025年5月,在上海师范大学的牵头下,学校与上海保利大剧院进行“馆校美育共建”签约。双方在课程开发、实践研学、师资培训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合作,共同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育人”的教育新格局。
心系农村教师职业发展,
她率领百年老校实现“零的突破”
吴宝英曾有一段颇为“跨界”的工作经历。2005年,吴宝英来到南翔劳技中心担任校长,英语教师出身的她需要执教劳技课程。“一张白纸”的她迎难而上,在学校教导主任、区教研员以及同事们的帮助下,转型成为一名“一专多能”的劳技教师,主要执教摄影摄像课程,另外还兼开电子技术课程。
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吴宝英也不忘带着老师们一同进步。针对当时劳技课受重视程度不高、任教老师热情不高的问题,吴宝英联合全区10所学校的20名劳技老师组成联片教研组,共同开展课题研究,为农村教师搭建成长平台,激发他们的育人激情。在她的带领下,2008年,南翔劳技中心获评“全国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先进单位”
后来,每到一所学校任职,吴宝英都坚持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引擎,促进学校课程建设与管理改革。
刚到南翔小学工作时,学校还没有特级教师。吴宝英感到,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应该至少有一位特级教师带动教师队伍的进步。为此,她首先“盯”上了教学功底扎实、已初具专业思想的教师朱燕青。
为了帮助朱老师快速成长,吴宝英开启了“三步走”计划。第一步,鼓励起初有些缺乏自信的朱老师超越自我、参评区学科带头人;第二步,三顾茅庐邀请全国特级教师成为朱老师的导师,用三年时间手把手地指导她编撰个人教学专著;第三步,为朱老师争取区级个人教学展示的机会。在吴宝英的关心和帮助下,2014年,朱燕青获评上海市特级教师。
“我当时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教师,没有自信。”朱燕青回忆道,“那时候,吴校长就像一只上足了发条的闹钟,一刻不停地转动。我爬山坡时,吴校长在后面奋力推我;我过险滩时,吴校长在前面用力拉我。”
2018年8月,吴宝英赴任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嘉定小学校长。“我的工作其实和以前一样,但是会感觉肩上多了一份责任,希望自己能起到特级校长的带头作用,引领优秀教师走上卓越发展的奋斗之路。”
上海师大附属嘉定小学教学副校长顾豪利,从高级教师、骨干教师,到现在成为区学科带头人,每一步成长的背后,都有吴宝英的托举。
“在我评职称时,她手把手地帮我修改论文;在评区学科带头人时,她又聘请了全国知名的特级教师为我指导,梳理提炼教学主张。”顾豪利感慨道,“不知道用什么词来精准地形容她,我只能说,她真的太好了。”
为了培养更多优质教师,吴宝英创新推出了“一题多课N个案例”教科研模式,让骨干教师、老教师和青年教师组成教研共同体,参与课题研究,解决课堂问题,让学生受益的同时,也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我们要让每个老师都成为爱学习、能实践、会反思的研究型教师。”吴宝英说,“研究型教师的培养可以破解农村教师职业发展难点,帮助他们收获职业幸福感。”
青年数学老师徐琪参与了学校骨干教师孙敏虹主持的“基于思维可视化的智能笔在小学数学高阶作业设计中的应用与实践”课题。“参与这个课题后,我在作业设计上更得心应手了,能较精准地把握高阶作业的要点,还学会借助智能笔的数据反馈,更高效地分析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未来,我也想尝试去申报课题进行研究。”徐琪说。
作为嘉定区南翔学区小学学段负责人,吴宝英还尝试将“一题多课N个案例”教科研模式在南翔学区其他学校推广。在她的助推下,学区已有四所小学的7名教师被评为嘉定区“双名工程”工作室主持人,南翔学区获评首批上海市示范性学区。“我想在退休之前,办出更多优质学校,让南翔学区成为一个优质教师的孵化器。”吴宝英说道
32年间,吴宝英先后获得了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上海市育德之星、上海市特级校长、上海市最美校长、上海市“为人为师为学”先进宣传典型、嘉定区教书育人模范等称号。
荣誉在身,她却不改“草根校长”本色,坚持不懈地为农村孩子的成长构筑平台,为农村教师的发展搭建阶梯。吴宝英一直坚信:农村孩子不缺智慧,缺少的是资源、平台和师资,而她要用教育实践证明:农村学校同样可以办出优质教育,农村师生同样可以绽放精彩人生。
文字:袁曼舒
照片由上海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处提供
编辑:王佳依
校对:曹铒
责任编辑:吴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