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职高手》《斗罗大陆》等人气IP亮相北外滩,与江对岸的陆家嘴天际线形成跨次元“对话”时,不少人发出疑问:二次元,何以成为北外滩的新名片?
这里的二次元,不是对传统的颠覆,而是对多元文化的接纳;不是简单的流量追逐,而是对文旅本质的回归。北外滩用实践给出了答案:二次元文化在此落地生根,既非偶然的流量投机,也非简单的元素叠加,而是空间特质、文化基因与产业逻辑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
场景深度融合
地标与IP双向赋能
二次元文化不是“虚拟孤岛”,需要真实空间承载。北外滩既有全球高端商务区的现代肌理,又保留虹口历史印记。这种“传统与现代共生”的空间特质,与二次元文化“虚实交融”的内核高度契合。
这个国庆,北外滩国客中心码头“燃”了起来。超动感·北外滩次元音乐嘉年华活力开启,数十个人气IP、艺术装置与沉浸式展陈遍布会场,国潮文化与二次元在此激情碰撞,各位Cosplayer轮番登场,共赴这场充满活力与热爱的初秋之约。
国客中心码头的开阔江景,一度成为电竞题材网络文学IP《全职高手》角色“叶修”雕塑的落脚地。不少游客表示,雕塑的亮相,让他们感受到了电竞文化与二次元文化的魅力。“希望以后有更多的动漫IP来到北外滩!”
这种空间优势更延伸为场景的立体构建。北外滩来福士的“叠罗汉小黄人”、凯德虹口商业中心的礼物盒装置,将二次元融入商业空间。主题快闪店内的周边商品,让购物场景变成沉浸式体验场。
主题音乐嘉年华、滨江岸线的巨物雕塑、商业体的主题展陈,北外滩构建了“点线面”结合的二次元场景网络,让虚拟文化找到了可触摸、可参与的现实载体。
打造情感链接
让文化扎根城市肌理
百年文脉的包容性,为二次元文化注入了独特的“在地基因”。虹口区被誉为“海派文化发祥地、先进文化策源地、文化名人聚集地”,开放包容的文化传统,让新兴的二次元文化得以自然生长。
日前,第二届上海国际光影节虹口分会场启幕,“洞见220·敦煌奇境嘉年华”登陆今潮8弄,点燃现场气氛。在首届上海国际光影节虹口分会场,《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经典作品中的角色,借助数字技术与观众实时互动,让老IP走进年轻群体的视野,实现了文化传承的“次元跨越” 。这种“传统IP+现代技术”的模式,既激活了本土文化资源,也为二次元文化赋予了深厚的历史底蕴。
北外滩的二次元实践,也折射出城市文旅转型的新方向:游客参与文化共创,共同打造“沉浸式体验+情感共鸣”的文旅新范式。在滨港商业中心・今潮8弄,多家二次元新店开业,众多爱好者齐聚于此,解锁多种跨界玩法和潮玩新花样。青年在这里打卡、互动、交流,城市公共空间成为文化表达的平台,既吸引年轻群体,也提升了区域的文化辨识度。
这正是城市更新的要义——让空间有功能,更有温度;让建筑有颜值,更有文化。
激活消费动能
向“产业高地”迈进
产业生态的系统性布局,为二次元文化提供了可持续的“生长土壤”。北外滩的二次元热潮,并非孤立的活动策划,而是虹口区“文旅商体展”融合的具象体现。今年年初,虹口区开通了“吃谷专列”。老牌公交线路21路串联起了凯德虹口商业中心、滨港商业中心等多家商业体,载着二次元爱好者们去快乐“吃谷”,并享受消费折扣。
针对“吃谷”这一核心消费需求,奇谷米甜谷店在“今潮8弄”开业,这也是该品牌在上海的首店;今年虹口都市樱花节期间,主办方在现场布置了游戏《恋与深空》人气角色秦彻的陈展,吸引大批粉丝应援打卡。
这种“内容IP+消费场景+传播矩阵”的产业模式,为区域经济注入新活力。虹口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虹口将大力促进新型消费,充分释放消费潜力,更好将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小小的“谷子”正撬动消费的大能量。
在北外滩的实践中,我们看到了城市文化的无限可能——当传统与现代相遇,当现实与虚拟交融,就能碰撞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火花。北外滩,正以新的文化姿态,书写城市与潮流同频共振的故事。
未来,北外滩必将继续书写二次元与城市发展的新篇章,为上海的文化版图增添更鲜活的色彩。
记者:刘逸
图片:杨伯荣、融媒体中心资料
编辑:刘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