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长宁 > 文章详情

叮!这份“时光图集”里,有你家的老物件吗?

转自:上海长宁 2025-10-03 22:07:36

还记得不久前“宁宁”发出的那篇“征集书”吗?邀请大家翻出箱底的老物件,与我们分享一段被时光尘封的记忆。活动发出后,“宁宁”收到了很多读者的投稿。经过梳理,今天,“宁宁”为大家揭晓这份特别的“时光图集”……


时光展馆

每一张照片,都藏着一个温柔的故事;每一件旧物,都是通往过去的一扇小窗。是你们投递的光阴片段,共同拼成了这幅珍贵的记忆拼图。现在,让我们一起步入这条满是故事的时光长廊。


展品1:邮票(年龄:32岁)

@子瞻:家里的老物件是邮票,那还是20世纪80、90年代,当时还没有手机,父母、亲朋好友之间都用书信往来,写好书信后,在信封上贴上邮票去邮局寄出,所以集存了当时一些好看的邮票,追忆过去的老时光。


展品2:一组长宁的老照片

@郑惠国:回忆长宁区“老底子”的生活,觉得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图为周家桥街道顾家弄小朋友打乒乓球。)


@郑惠国:这是20世纪70年代的天山路商业街,如今已是一派繁华的景象。(图为天山一条街晨练居民。)


@郑惠国:现在上海市16个市级商业街之一的天山路商业街,在20世纪70年代竟有一家“三星牧场”,附近居民可以来这里买新鲜牛奶。(图为原天山一条街上的“三星牧场”。)


@郑惠国:强家角渡口旁有上海第八煤球厂,当时许多家庭都烧煤球炉。(图为周家桥街道强家角渡口。)


@郑惠国:长宁与普陀二地来往有强家角渡口与二号铁路桥。(图为苏州河上,来往长宁与普陀的二号桥。)


@郑惠国:北新泾有三个水上卸货码头,江浙两地及郊区农民把蔬菜送来北新泾。(图为北新泾水上码头。)


@郑惠国:新泾镇曾是江南水乡味十足的乡村。富裕生产队常请戏班来村里唱几天大戏。村里文体活动丰富,一些村民在家门口就能钓鱼了。(图为新泾镇双泾村后巷村民与戏班交流。)


@郑惠国:在北新泾有条北渔路,是当时上海著名的“布匹一条街”。(图为北新泾“布匹一条街”。)


展品3:“80后”的集体回忆(年龄:30岁+)

自学章

英语书

优惠券

@陆佳明:上海80、90后的同学们还记得曾经的“雏鹰争章”吗?记得小学的时候大家都会比谁的章更多,小小的一件校服胸口前,绣满了各种雏鹰章。集齐好像最多有30种,每个章都需要完成不同的任务才能得到,这枚自学章的要求是连续一周预习下节课的内容。大家以前都拿到过哪些章呢?

@大蒜馒头香喷喷:这个话题把我拉回到了小时候,特意拿出以前的英语教材,最早知道的英文单词是汉堡包,以前考试考得好就有肯德基吃,那时候还能使用优惠券,回想起来真的很幸福。


展品4:国货品牌(年龄:50岁+)

父母的岁月

@郭子:当年,我们家住在武夷路508弄,爷爷那时买的地球牌电钟,至今指针还能走。是由中华科学仪器制造厂制,1948年9月10日第B.21070号,时间跨度长,属时尚经久耐用型,里面的图案设计精致,是世界地图,是我国民族工业的骄傲,我们的国货经过岁月流逝,品质依然优良。

@国葆:上棉五厂在万航渡路2104号,生产的针织棉纱曾获国家金质奖。当时,搪瓷杯和搪瓷碗是新职工入厂时的福利标配,经济实用又环保,时隔40多年仍旧是经典的老物件。


展品5:有故事的连衣裙(年龄:31岁)

@王金兰:这条连衣裙是1994年我在友谊商城买的,记得当时是走台结束以后当场就拍卖的,作为结婚20周年的纪念礼物,我先生当场就拍下了。31年以来,这条连衣裙伴随我参加了很多重要场合,这是一条有故事的连衣裙。


展品6:粮票、证件(50岁+)

@小笼包:我也是听我奶奶跟我说的,她们那个年代需要凭票购买东西,像粮票、油票、肉票、布票等等,半市斤0.5,还有购粮证上面是有日期记录的,虽然现在不用票证,但作为收藏,它能更好讲述那段特殊的年代故事。

@杨伟琴:这是一本居民购粮证,在那个票证年代,家家户户都少不了它,如今的小囡可能闻所未闻吧。这不仅仅是一个小本本,更是一个时代的记录者。


展品7:家具(年龄40岁+)

@小礁石:这套家具是我爸爸妈妈结婚的时候买的,见证了他们40年来相濡以沫的爱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40年风雨同舟,40年恩恩爱爱,他们共同克服生活的困难,应对各种挑战,并孕育后代。爸爸妈妈,我爱你们!

@开开的世界:家里装修时留下来的实木镂空床装饰,当时老式的棕板、木板床在床沿两边都有实木的镂空雕花,很漂亮。这是爸爸妈妈当时的结婚大床。留一块老物件,保存住儿时的记忆!


展品8:日用品(年龄:30岁+)

@菁菁丫头

@菁菁丫头:小时候洗完脸,妈妈总是用雅霜给我抹脸抹手,整个人都香喷喷的;我经常趁妈妈不在家偷偷涂桂花香发油;爷爷虽然头发不多,出门前一定要涂金钢钻发膏,我经常偷偷打开闻里面香香的味道;小时候奶奶住院,爸爸妈妈就会用这个保暖壶送汤和饭菜,下面装汤,上面装饭菜,保温保鲜保美味。


感谢您的参与

“宁宁”由衷地感谢每一位读者的分享,活动虽已结束,但记忆却不会消逝。期盼在下一段追溯美好的旅程中,能与您再次相遇。

资料来源于“宁宁”读者团

撰稿:朱晓渝

编辑:竺嘉茹

责编:王 博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