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杨浦 > 文章详情

文明“童”行!杨浦“小囡”的绕口令遇上“创全”大文章

转自:上海杨浦 2025-10-03 17:50:14

当创全的“大考题”遇见社区的“小日子”,如何答得精彩?近日,在杨浦区文明办的指导下,由长白新村街道主办的亲子活动在长白二村第一居民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启幕,用一场充满童趣的活动给出了答案:一群杨浦“小囡”用最柔软的沪语乡音,讲好硬核的文明故事。文明的种子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也让“人民城市”的底色因此更加温暖明亮。

新绕口令来了:

“垃圾分类”沪语哪能讲?

“垃圾分类,分垃圾,湿垃圾,干垃圾,分得清,环境新,社区美,大家喜!”在长白二村第一居民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活动室内,一位杨浦“小囡”字正腔圆地用沪语念着新编的绕口令,稚嫩的童声引来台下阵阵掌声和笑声。这里是“文明长伴 侬来赛伐”亲子游艺大赛暨“人民城市 文明风采”主题活动的现场。

亲子家庭齐聚一堂。这场比赛早已超越 “竞技” 本身,成为一堂生动的文明实践课、一节鲜活的乡土文化课。主办方巧妙地将创全要求融入孩子们喜爱的沪语童谣与亲子游戏,让文明理念在欢声笑语中悄悄播撒进孩子心田。

“庙里一只猫,庙外一只猫。庙里猫咬庙外猫,庙外猫咬庙里猫……”说起沪语绕口令,老上海人都不陌生。但在这场活动中,这些经典老童谣有了不少“新伙伴”。

“小区遛狗讲文明,勿吵勿闹最贴心”“楼道空,路好走,不堆物,不挡道”……主办方将文明养宠、楼道整治、垃圾分类等日常社区治理的“硬骨头”,转化为孩子们口中朗朗上口的“软黄金”。这些新编的沪语绕口令和情景对话,既保留了上海话特有的韵味和节奏感,又赋予了其鲜明的时代内涵。

记者在现场看到,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上台展示:有的孩子因紧张偶尔结巴,引得家长们善意发笑;有的则像小大人般从容,一举一动有模有样。抽象的文明守则,用亲切的乡音、有趣的形式,让文明真正走进了孩子心里。“以前跟他讲一百遍楼道不能堆东西,他总是不理解,今天他自己念出来,比我们说教有用多了。”一位家长感慨道。

活动还特别邀请上海滑稽剧团的知名演员赵灵灵担任评委。他不仅用风趣的语言点评孩子们的表现,还现场表演绝活《四大名菜》,专业的表演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到了沪语的艺术魅力,也激发了他们学习和使用方言的兴趣。

一件环保创意衫

穿出城市“新风景”

如果说沪语绕口令是在思想上为孩子们“播种”文明理念,那随后的“变废为宝”环保时装秀,便是让文明在行动中“结果”。

活动进入第二篇章,孩子们化身“环保小卫士”,穿着与父母共同用废旧物品制作的创意服装,自信地走上“T 台”:喝完的牛奶盒成了机器人的“盔甲”,旧报纸、旧窗帘变成了小公主的“晚礼服”,五颜六色的塑料瓶盖则点缀在裙摆上,闪闪发光。

“你看我这个盔甲,是不是很威风?”一位小朋友挺着胸膛,自豪地向记者展示他用快递盒和瓶盖做成的“战衣”。“以前我觉得这些都是垃圾,妈妈说要扔掉。今天老师教我们,它们还能‘变身’。做这个衣服很好玩,以后我家的快递盒子我都要留下来做玩具!”孩子的妈妈也忍不住点赞:“这个活动特别好,孩子玩得开心,也懂得了爱护环境,比我们平时说教一百句都管用。”

“文明创建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要融入居民生活的点点滴滴。”长白新村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谢欣林告诉记者,“我们希望通过这样接地气、有温度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欢笑中学说上海话,在动手中践行新风尚。当一个孩子会主动把垃圾分类,会用沪语提醒邻居不要在楼道堆物,那文明的种子才算真正在社区的土壤里扎下了根。”

活动虽已落幕,但文明的传承与实践没有终点。在这片充满活力的社区里,一声声清脆的沪语童谣,正汇聚成推动城市文明进步的最美和声。

文字 |沈莹

视频 |沈莹

编辑 | 查艺宁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点击图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