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第一教育 > 文章详情

手里有活、眼中有光,金秋时节,上海这个区的学生宣布:我们“丰收”啦!

转自:第一教育 2025-10-03 15:47:49

“老师,欢迎品尝我们自己制作的柠檬水和酸梅汤,都是‘零添加’、很健康的哦!”“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跟着我们一起制作植物拓染帆布包吧!”……此起彼伏的“吆喝声”在闵行区青少年实践教育基地响起,来自闵行区30所中小学的学生纷纷“晒”出自己的劳动成果,还热情地邀请过往的老师、嘉宾开展“DIY”。

9月29日,2025年闵行区劳动教育改革示范项目成果展示暨庆祝丰收节劳动教育综合研讨活动举行。活动由闵行区教育局、闵行区浦江镇人民政府主办,闵行区青少年实践教育基地、闵行区浦汇小学承办。

金秋时节,闵行学子通过亲手劳作,感受“丰收”的喜悦。

学生喜欢的劳动课什么样

“老师,来看看我们用葫芦制作的艺术品吧,有葫芦彩绘,还有葫芦雕刻。这个是我的作品,我把同学的形象画在了葫芦上!”闵行区浦江第二小学五年级学生徐俊轩热情地向第一教育小编介绍自己的“得意作品”。据了解,浦江二小以“耕读文化”为办学特色,每年通过举行开耕节、丰收节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农耕艰辛和传统文化。在学校开辟的“责任田”里,学生亲自种下葫芦苗,每天记录葫芦的成长,待葫芦成熟后再将它们制成艺术品。

在闵行区虹桥中心小学的展位上,两个学生正专注地用玉米棒子制作“小马”。学校老师告诉第一教育,学校每年都会举行劳动周活动,带着全校学生投入劳动。今年的活动主题是“玉米全身都是宝”,学生不仅要参与玉米种植,还要学习和玉米有关的科学知识,并发挥创意,让玉米粒、玉米皮、玉米须变身为粮食画、桌面摆件、风铃……

活动现场,学生们或“手里有活”,或讲起自己的劳动成果来“眼里有光”,各学校也是拿出了自己的“看家”课程,展现劳动教育的多样特色。小编留意到,不少学校的劳动课程与科学教育、跨学科学习、项目化学习等结合,引领学生边动手、边“涨知识”、边创新,提升多方位的素养。

据介绍,根据《闵行区教育综合改革示范项目实施方案(2022—2025年)》要求,区域各中小学严格落实每周不少于1课时的劳动课程要求,并积极开发多元化校本课程,形成“一校一品”特色。闵行区实验小学“一米菜园”项目、闵行区颛桥中学“耕土明理”课程、上海市古美学校的“创智耘”科创课程等,都已成为学校办学的特色名片。

打开“校门”开展劳动教育

走上田间地头,参与除草、挖沟、翻地、种菜等传统农耕劳作;走进现代化农业基地,体验最新农业生产技术,了解上海农业发展现状……闵行区青少年实践教育基地拥有30多亩农田,并与多个农庄、果园、农业科技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开设有一系列“农”字头的课程,为闵行学子开展学农社会实践提供空间、课程与师资保障。

据介绍,闵行区青少年实践教育基地是全市唯一具有劳动教育指导中心和实践基地双重职能的校外机构,多年来积极探索“N+1+X”劳动社会实践模式——闵行学子可以在基地中体验“N”个劳动课程;可以前往基地的社会合作单位参加“1”项劳动课程;基地还根据每一所学校特色定制个性化课程,形成“X”种课程实施方案。

为破解劳动教育课程资源不足、空间不足等困境,闵行区各学校“拧成一股绳”,盘活资源、共享智慧。

闵行区教育学院组织全区劳动教师围绕美劳共育、技术赋能、传统文化传承与项目化学习等主题开展深度教研,三年来累计开发形成108项优质特色共享课程。

闵行区浦汇小学在多年劳动教育研究与实践经验基础上,邀请10余个省份的劳动教育专家、名校长和骨干教师,编写出版《劳动实践手册》丛书。

浦江镇以浦汇小学为枢纽,整合区域资源,创新建立“清单互补、活动研发、联盟培训、劳动竞赛、联合教研、成果交换、教师流动”七大机制,有效带动27所中小幼学校劳动教育整体提质。

数智时代,为何还需要劳动教育?

数智时代,飞速发展的技术能够替人类完成越来越多的工作。那么今天,劳动教育的价值何在?

活动中,“人民教育家”于漪通过视频分享了她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在于漪看来。劳动教育重在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劳动热情,以及好奇心、求知欲,要因时、因地、因势撒播创新的种子,不论让学生参与何种劳动,都要让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发挥,让他们能够生出各种奇思妙想;要千百倍地爱护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还要培养学生的克服困难的意志,以及互助协作、团结奋斗的精神。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学系教授宁本涛谈到,动教育的价值不能窄化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生活技能,而在于“求实”。例如,学生制作一个简易书架,需要经历绘图、测量、锯割、拼接等过程,让原本只存在于构想与图纸中的对象最终成为可供使用的物理实在。这种让学生经历从主观构想到客观现实物质生成的创生过程,便是“求实”的第一层境界。

在“创生”之上,宁本涛还谈到,劳动教育能影响学生的自我塑造。例如,当学生发现自己参与的服务性劳动能切实为别人带来便利时,就产生了“我能行、我有用”的体认。也就是说,劳动教育可以通过让学生反观自己的劳动成果,进而确证自身的力量、价值与存在意义

时代在前进,劳动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也要与时俱进。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思想理论教育》杂志副主编曹宁华提出,各学校、各实践基地要立足学生成长需求,既要保留如“非遗扫帚制作”“中式烹饪”等承载文化记忆的传统课程,也要拓展如“太空农业”“艺术包装”等融合科技与审美的创新内容,使劳动教育更具吸引力、更富实效性。

文字:袁曼舒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部分照片由作者拍摄)

编辑:王佳依

校对:曹铒

责任编辑:吴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