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没想到老妈100岁了还能顺利做完手术,现在恢复得这么好,太感谢市二医院的医生们了!”在市二医院病房内,百岁老人王阿婆(化名)的子女紧紧握着医护人员的手,话语间满是激动与感激。近日,市二院凭借周密的术前准备、多学科协作的强大支撑,联合华山医院专家,成功为这位有着十年皮肤癌病史的百岁老人实施复杂肿瘤切除与修复手术。不仅为老人彻底解除了病痛,更刷新了高龄重症患者诊疗的又一成功案例。
2015年,王阿婆确诊为皮肤基底细胞癌,这是一种虽常见、却需长期干预的皮肤恶性肿瘤。当时,老人经放射治疗后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生活逐渐回归平稳。2024年4月,王阿婆确诊皮肤癌复发,再度接受化疗。2025年4月,癌症第三次发作,面部溃烂程度远超以往,还伴随剧烈疼痛,病灶逐渐扩散至额部、下颌部,老人的生活质量急剧下降。2025年7月至9月,经过一段时间的免疫治疗,病情依旧没有好转。
手术成了摆在一家人面前的唯一希望。可谁都清楚,100岁的高龄、缠身的基础疾病,让手术风险陡增;可若不手术,老人不仅要忍受持续病痛,生命安全更会随时受到威胁。“其实一开始我们特别犹豫,毕竟老妈年纪太大了。”老人家属坦言,是王阿婆强烈的求生意志让全家人下定决心——“老人明确说想做手术,我们做子女的,只能全力支持。”可现实却给了他们一盆冷水:咨询的多家医院都因手术风险过高,婉拒了他们的请求,一家人陷入两难。
面对家属的期盼,市二医院口腔颌面科杨文博团队最终决定接下这个“烫手山芋”。医院迅速启动多学科协作(MDT)机制:以口腔科为牵头科室,联合麻醉科、心内科、呼吸科等多科室专家,为老人开展全面术前评估。麻醉科重点聚焦全麻耐受度;心内科仔细排查心脏功能,确认无严重心律失常、心梗风险;呼吸科则全面评估肺功能,确保术后呼吸稳定——各科室各司其职,层层“排雷”,为手术安全打下基础。
依托市二医院与华山医院长期稳定的合作平台,每周三在市二医院手术、周五坐诊的华山医院口腔科钟主任,也深度参与到诊疗方案制订中。结合数十年临床经验,钟主任与市二医院团队反复研讨,最终优化手术流程:确定实施“左面部肿物扩大切除术+颈清+颏部岛状瓣转移修复术+额部及右面部皮肤肿物切除术”。这套方案既保证能彻底切除肿瘤,又能通过岛状瓣转移实现局部修复,最大限度降低手术创伤,兼顾疗效与安全。
9月15日上午,王阿婆被缓缓推入手术室。就在术前准备阶段,意外发生:老人血压突然飙升至200/120mmHg,现场气氛瞬间紧张。好在医护团队早有预案,立即启动“术前平稳降压、术中动态监测”方案,通过精准用药与密切观察,很快将血压控制在160/90mmHg的安全范围,为手术扫清了首个障碍。
术中,市二医院团队与钟主任默契配合,面对血压波动可能导致出血量增加的挑战,手术人员精准操作、争分夺秒:既要确保肿瘤切除彻底,又要快速完成颈清与颏部岛状瓣转移修复。100分钟后,手术顺利结束,出血量远低于预期,比预想中更为顺利。
术后,王阿婆带着鼻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转入ICU观察。在24小时精心照料下,老人很快成功脱离呼吸机,生命体征趋于平稳;转入普通病房后,护理团队针对老人高龄、伤口靠近内眦的特殊情况,制定精细化护理方案。
令人惊喜的是,老人的恢复速度远超所有人预期。术后一周,术区缝线整齐在位,皮瓣色泽、形态、质地均保持良好,无红肿、渗液等感染迹象;老人意识清晰,每次看到查房的医生,都会拉着他们的手轻声道谢,久违的笑容重新回到脸上。
市二医院此次多学科协作(MDT)模式的生动实践,彰显了医院在高龄重症患者诊疗领域的硬实力。从术前多科室联合“排雷”、定制个性化方案,到术中与华山医院专家精准配合、应对突发状况,再到术后精细化护理保障恢复,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医护人员的专业与担当。未来,医院将持续深化与三甲医院的合作,不断完善多学科协作机制,针对高龄、重症、复杂病症患者打造更高效、更安全的诊疗路径,让更多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用仁心仁术为百姓健康筑起坚实防线。
记者 / 邵林峰 瞿煌俊
编辑 / 李伽钵
图片 / 邵林峰 瞿煌俊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1. 黄浦滨江,汪汪队登场!
2. 外滩滨水区今日累计客流已达51.9万人次,同比上升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