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鸿生,上海汽轮机有限公司质保部退休技师。著有《见物遇事说俗语》《小学生写作词林》。现为国际华语作家协会会员,江川文学社社长,惠南文学社会员。“今日闵行”与崔鸿生老师携手推出“老闵行的故事”。
老闵行往事 记得那年我们给 闵行一号路装彩灯 讲述人:崔鸿生 1984年8月中旬,汽轮机厂接到区里任务,要求厂里负责国庆节一号路彩灯安装工作。任务下达到动力科,科里又将任务安排到仪表组。那时我正好在仪表组工作,亲身参与了闵行一号路国庆节彩灯安装的全过程。 那时仪表组有八位同志,领导要求我们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将这项工作做好。拿到了计划单和资金卡,组长驾驶着电瓶车(车间里来回搬东西的四轮小车),我们八个人坐着小车一起去一号路勘察现场。汽轮机厂负责一号路东段,从沪闵路至兰坪路两边的彩灯安装。电机厂负责兰坪路至瑞丽路一段的彩灯安装。我们八个人在一号路转了几圈,看看电线杆子,看看行道树,组长孙师傅说:“就利用电线杆子、行道树挂彩灯,不需要另加柱子。我们又勘察了彩灯电源进线位置。”孙师傅说:“彩灯线计划分东西两段设置,以土特产商店(当时在回族饭店东边)为界。从商店引出两路民用电分别向东西两段彩灯送电。东段的另一路彩灯电源线从邮电局门前的架空线上引下来,在电线杆下部装一个配电箱。西段的彩灯电源线的另一路进线从闵百门前的电线杆子上引下来。” 孙师傅说:“彩灯电缆线太长,分两段是为了便于安装和检修。彩灯同时进民用电和路灯电是为了保证彩灯正常工作。万一哪一方停电都不至于影响彩灯正常工作,我这是来个双保险。” 回厂后,计算了一下要用的电缆线、绞花线,螺口灯头、彩色灯泡、小开关箱等,给电器仓库发出请购单。几天后材料到了,我们做的第一步就是剥小电缆。小电缆外面是浸过沥青的黑纱,里面是橡胶保护层,再里面是7根线。孙师傅说这是小电缆,里面有3根钢丝,4根铜线,叫3钢4铜。我说:“为什么不用普通电线呢?”孙师傅说:“普通的塑料电线容易老化,更主要的是它承载不起重量,不耐用。你看这种小电缆可以吊起两三个人不成问题,还有这种电缆线以后可以多次使用。” 示意图 剥电缆时,孙师傅关照我们两根电缆要错开一点剥,目的是防止漏电时不至于短路,影响整串彩灯。电缆线剥好了,接下来就是剪一小段软线接螺口灯头,接了三千多个灯头,后面的工作就是将灯头像挂葫芦似的一个个接到小电缆上。这些是装彩灯的主要工作量,忙活了二十天,总算把八大串葫芦藤接好了。离开国庆节还有两个星期,我们就开始挂彩灯了,带着竹梯子,人字形梯子,我们分几次将那一串串的葫芦藤依次挂在一号路两旁的电线杆子和行道树上。这是一个吃力活,人要爬上爬下。每天商店里的营业员,过路的行人都围着看我们装彩灯。忙活了两天,八大串葫芦藤挂好了。整个闵行镇的人都激动地在传:一号路装彩灯了!一号路拉彩灯啦!还没有最后旋上彩灯泡,不少性急的闵行人就来观灯了。人们异常兴奋,大声议论,主题就是不知道几时可以试灯了。 国庆节的前一周,我们带着一筐筐的彩色灯泡来到一号路,旋上了五颜六色的灯泡,通上电源,哇,整个一号路像位年轻的姑娘戴上了两串彩色的项链,闵行的一号路美极了。夜幕降临了,一号路沸腾了,家长们牵着孩子,姑娘与小伙子嬉闹着,人们像过节一样熙熙攘攘地涌向一号路。我们在路边上维护着彩灯,听着人们的赞扬,看着大家过节般的高兴劲,我们心里也像吃了蜜似的甜,几天的劳累也似乎忘了。国庆节的那天晚上,一号路赏灯人数达到了高潮。尽管那晚天公不太作美,有点小雨,可是这丝毫没有减去人们逛街赏灯的乐趣。 转眼26年过去了,到了2010年,我要退休了,当年的那八大几串葫芦藤还在我的仓库里,要清理场地了,我依依不舍地将那些葫芦藤送到厂回收站。看着那一串串的葫芦藤,还有那一盒盒没用完的灯头(彩色灯泡在撤灯后廉价卖给了职工),我有点留恋,有点惋惜。可是时代发展了,如今改革开放后的闵行,不再是当年需要彩灯来装饰的闵行了。 现在的江川路(一号路),一家家商店门前闪烁着各具特色的七彩灯光,衣着鲜艳的闵行人,漫步在这七彩灯光的海洋里,他们三个一簇,五个一群,挎着背包,拿着手机,信步徜徉在这万家灯火的江川路上,享受着国泰民安,其乐融融的幸福日子。晚上,每当我走在灯火辉煌的江川路上,我会细致地观赏路边的装饰灯、路边的红灯笼,因为它时常让我想起1984年国庆节,那段给一号路装彩灯的忙碌而幸福的日子。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