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力保障国庆期间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平稳有序运行,区区级机关工作党委、区委社会工作部等单位持续组织开展志愿者服务,闵行区区级机关志愿者坚守岗位,热忱接待,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和满腔热情,温暖八方旅客。 9月30日起,“今日闵行”“闵行组工”与区区级机关工作党委、区委社会工作部联合推出“春申机关先锋·党员在行动——国庆期间志愿者手记”。
当国庆节的第一缕阳光洒向虹桥枢纽,这里已开启假期限定版“人潮模式”。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来自区委组织部选调储备队伍的“蓝马甲”志愿者格外亮眼。他们用脚步丈量虹桥枢纽的每个角落,用贴心服务为匆忙旅途注入温暖,让“安心”成为旅客们最真切的出行感受。
解“寻人”难题:“两步法”让重逢少些波折
面对复杂的枢纽布局,“找人”是旅客最常遇到的难题。双手拎满行李的大爷,用乡音急切询问:“到达口怎么走?女儿的定位找不到了!”
志愿者陈华炜见状立即启动“两步法”——先凭对站内结构的充分熟悉,把大爷引导至高铁接站区;再同他女儿拨通视频电话,通过镜头里的指示牌、商铺logo锁定位置,几分钟内便帮大爷找到了家人。
车站里流淌的,不只是启程的兴奋,还有等待重逢的炙热目光。志愿者们如同站内“活地图”,用一双慧眼与一份耐心,把冰冷的定位转化为温暖的奔赴,让每一场等待,都不再被空间错置。
助特殊旅客:无声对话传递“我懂你”
面对无法正常交流的特殊旅客,志愿者们用无声行动传递温暖。一位旅客一边递来写着“上海外滩”的手机,一边指了指自己的耳朵、用力摆手,眼神中透露着一丝无措。
志愿者赵明雨了解情况后,立即接过旅客的手机,开始逐字输入“去外滩吗?”“坐地铁?”“打出租?”“具体地址?”“东方明珠?”,在一次次摇头、点头中逐步明确需求,随后送她到出租车站点,并仔细向相关工作人员交代了乘客情况和目的地。
当看到旅客眼里的迷茫变成安心,志愿者们更加懂得:志愿服务不需要响亮的语言,有时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段文字,就足以跨越所有阻碍,让温暖直抵人心。
破语言壁垒:贴心指引彰显城市形象
虹桥枢纽不乏来自世界各国的旅客,由于语言不通,导航上两分钟的路,对于外国友人却如迷宫。一位外国友人反复看着手机,眉头紧锁。经过刘航宇的耐心指引,他恍然大悟,一句由衷的“Thank you very much”让语言隔阂消散。
志愿者们深知,对身处异国他乡的游子而言,一句清晰的指引、一段耐心的陪伴,就是陌生国度最温暖的善意,也是城市形象最生动的注脚。
保赛事出行:高效服务收获旅客认可
“您好!请问从这儿去旗忠网球中心,坐什么车最方便?”一位拎着观赛背包的旅客停在服务岗旁,背包上挂的上海劳力士大师赛logo的网球玩偶格外显眼。
恰逢上海劳力士大师赛期间,志愿者汪进不仅向他提供了虹桥客运西站到旗忠网球中心的班车信息,还帮他在“侬好致行”小程序找到购票渠道,为他指引了长途客运西站的方向。
旅客顺着指引快步赶往目的地,他临走时挥手说出的那句“上海的赛事服务真好”,让志愿者们真切感受到:志愿引导不仅是帮人指路,更是在传递上海赛事服务的温度与效率。
从帮人寻亲到关怀特殊群体,从跨语言沟通到保障赛事出行,一个个“把旅客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头”的瞬间,让“有‘蓝马甲’在,就安心了”达成共识。看到“蓝马甲”,有旅客放心地在旁边暂放行李,也有旅客虽未咨询也道一声“辛苦了”。旅客的信任和支持,与志愿者的耐心指引、积极帮助相互交织,让虹桥枢纽不仅有高速运转的通行效率,更有流动且炽热的人情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