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松江 > 文章详情

沉浸式感官体验!曹禺话剧《原野》在广富林文化遗址的老宅上演……

转自:上海松江 2025-10-02 17:46:13

当百年老宅变身沉浸式舞台,当青砖黛瓦遇上曹禺笔下的经典,会给观众带来一场怎样的文化体验?10月1日,由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戏剧与音乐舞蹈学院倾情打造的沉浸式话剧《原野》,登陆广富林文化遗址内的明代徽派古建筑“知府楼”老宅。国庆期间,这版文旅融合创新模式的《原野》将在这里连演六场,充分展现学校文艺力量和校地合作的蓬勃生机。

建筑可戏剧

文物“活”成新舞台

“原野上,戴着镣铐的仇虎从囚车上跳下来。他砸开脚铐,准备找害死父亲的焦阎王报仇,却发现……”当天下午3点,演出开始,整场三幕共一个半小时的演出中,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师生们奉献了张力十足的精彩表演。

“月光”透过古宅天井洒落,“夜风”穿堂而过,“知府楼”的幽深院落与《原野》的压抑氛围浑然天成,古宅的庭院、厅堂、回廊皆成为戏剧发生的自然空间,这打破了传统舞台的边界,观众穿行于真实历史场景中,真切体验到了“戏在景中,景即戏文”的沉浸式观演。

“演出的场地是真实的建筑。观众和角色在同一个空间,我仿佛在演员旁的四维空间中看着人物的命运转折,这让我对沉浸式观演有了全新的认知。”演出结束后,观众宋先生颇为感慨。

本剧导演、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戏剧与音乐舞蹈学院表演教研室组长谈尔侃告诉记者,为了在古宅里呈现更好的艺术效果,团队做了大量细致工作,利用古建筑原有的结构与装饰来设计演员动线、舞美、光影和音效。“天窗做光影,回廊做房间,楼上做远景,鱼池做河洼,观众甚至能闻到老宅里木材的陈香,感受到水花溅到身上。‘全感官’的体验,加上演员们的表演,强化了戏剧冲突的魅力,观众能更真切地沉浸在当下的剧情环境当中触摸剧中人物的挣扎,这是一种很好的观演体验。”谈尔侃说。

师生首联袂

“融”创文旅新精品

《原野》是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的曹禺先生于1937年创作的经典话剧。此次“创新”也是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戏剧与音乐舞蹈学院在打造文旅精品上的一次大胆尝试。

“这次演出是学院老师和同学首次联袂面向市场同台表演。”本剧演员、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戏剧与音乐舞蹈学院教师宋艺向记者介绍,与以往单独由学生们进行的表演不同,此版《原野》的5名演员中,有3人是老师。“既是演出的过程,也是教学的过程,可以让老师更好感知到学生的特点与不足,更有针对性地展开指导。当然,同学们的专业能力非常优秀,和他们同台‘飙戏’,对我们而言也有着不小的压力。”

本剧演员、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戏剧与音乐舞蹈学院学生杜睿、孟鼎棋都在剧中贡献了令人印象深刻的精湛表演。“这种和观众零距离的演出更加考验我们的专注度和应变能力,和老师同台的过程也学到了更多的表演技巧和敬业品质,可以说,整个演出过程的每一分钟我都有收获。”杜睿说。

“珍贵的历史建筑,可以说每栋都是舞台,每个角落都有故事,让建筑与文艺作品交融,观众可以感受专业舞台与文旅融合的双重魅力,这是坐在剧场里无法体验到的,也是一种文旅新生态。”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戏剧与音乐舞蹈学院副院长王兵介绍,学院一方面借此机会教学相长,同时也希望探索“票房收入+景区引流”模式,展现学校文艺力量和校地合作的蓬勃生机。“当观众走进剧场时,他们走进的不仅是一场演出,也是一段历史,一个流连忘返的文旅地点,而走出剧场时,他们带走的不仅是一场演出,也是对这座城市的重新认知。”王兵说,这是此次排演《原野》的美好期望。

演出时间:10月1日-10月6日15:00

演出地点:松江区广富林文化遗址知府楼

■记者 宋崇 摄报

■文字编辑 周正豪

■栏目责编 张小小 ■栏目主编 叶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