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第一教育 > 文章详情

带着近120个课题下乡、700师生夜宿稻田边,第六年开展的这项活动,学生有了哪些收获?

转自:第一教育 2025-10-02 15:10:46

“我终于和同学一起住进了心心念念的帐篷。”看着稻田边75顶帐篷一字排开,上海市松江一中高一年级学生李沛静眼里带笑,亮晶晶的。

9月30日至10月1日,松江一中、松江区民办茸一中学高中部、松江一中附属叶榭学校以及松江一中基础教育集团成员校近700名师生共同奔赴松江浦南乡村6个实践基地,开展“‘走向希望的田野’——乡村振兴政策背景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田野调查和体验”跨学科综合实践课程。

露营初体验

30日下午3点钟第一教育抵达此次综合实践课程的驻地松江区泖港镇腰泾村时,部分学生夜宿的帐篷已经在稻田间搭了起来。雨后田边空气格外清新,稻穗已经鼓胀,新一季的松江大米即将成熟。

为期两天的课程在野外开展,30日晚上,师生都将在腰泾村的稻田边露营。小路边每隔一段距离就插上一个号牌,学生按各自分组,抵达后即可搭建帐篷。靠近村委会的为女生区,中间用移动卫生间隔开后,再延伸出去的是男生区。

“初中的时候我在操场上跟同学一起夜宿过,在野外还是第一次,非常期待。”李沛静说,中午学校已经组织过组长在校园里学习搭建帐篷,刚刚同组同学齐心协力,把帐篷搭了起来,“我这次带了睡袋,在家里也练习把睡袋展开再打包,免得第二天卷不回去。”

傍晚四五点钟,大部分帐篷搭建完毕,学生在帐篷里铺好防潮垫,展开自己带来的睡袋,分享各自带来的晚餐,“用书包把4个角都压住,免得帐篷被风吹起来。”老师叮嘱着。

这已经是松江一中第六轮开展“走向希望的田野”跨学科综合实践课程活动,每次均在腰泾村夜宿,“出发前我们在学生中开展了安全教育,学生要自备睡袋、保暖衣物,也要带好今晚和明早的干粮。”学生发展中心主任顾朝晖说,晚上每隔半个小时就有老师进行巡查,也有当地的安保力量支援,保证学生的夜间安全。

走向希望的田野

据了解,秋季学期开学后,松江一中“走向希望的田野”跨学科综合实践课程活动就开始准备了。

“学校先开展了‘课程超市’,由导师来指导我们的课题立项。”高一年级学生何潇说,他和同组的同学进行讨论后,将预先选定的课题进行了升级,“腰泾村正在向美丽乡村转型,这其中新媒体宣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所以我们课题的研究范围也从预设的短视频,扩大至新媒体,刚刚在村里也与负责人进行了采访。”

据松江一中党委副书记、校长沈志辉介绍,为助力学生田野调查,学校围绕乡村振兴政策实践、田野调查方法、研究报告撰写等核心内容,开设了系列短课程。学校同步启动第五轮“课程超市”,特邀专家学者、跨学科教师、成长导师、优秀学长学姐及乡村干部共同参与,在与学生深度交流、思维碰撞后,引导学生从“真兴趣”中发现“真问题”,将“真问题”转化为“真课题”,最终近120项课题成功立项。

松江一中及茸一中学高一学生带着这些课题走进村落,以“青年调研员”的身份开启田野问政。从追踪农村改革落地情况,到关切农村医保的民生温度;从破解老年人智能生活适配难题,到探寻农村住房新政细节,每一个课题都扎根村民真实需求。

高一年级学生钱若谷与小组成员一起带来课题“从经济收入构成看老年人的归属感”,他们在腰泾村走访了6户老年人,“他们有一些国家的补贴,在外工作子女的也会给一点钱,我们走访的大多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他们舍不得离开家乡,现在乡村的生活水平也有提高,他们对现状也比较满意。”

学生杨仕宸所在的小组则关注到了数字化对乡村教育的赋能,“我们在新浜学校的师生中开展了关于希沃白板、PPT、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新技术使用情况的调研,也与在松江中心城区学校开展调研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发现数字化的使用大大缩短了城乡教育水平的差异。”

何潇说,课题小组成员已经进行了分工,争取在十一假期里就完成课题报告的撰写。

此次“走向希望的田野”综合实践课程还有部分松江一中附属叶榭学校及松江一中教育集团成员校师生参加,他们与高中生一起割稻、搓绳、种菜、挖薯,体验“汗滴禾下土”的艰辛与“熟稻香”的喜悦。

叶榭学校这次有8位学生参与活动,学校办公室主任兼政教主任王佳雯说,学校今年成为松江一中附属学校,高中的课程、活动也在向学校延伸,“这次学生没有申请露营,刚刚跟我说正后悔呢。”

送戏下乡,篝火联欢

晚上,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庆寺为学生带来主题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切实筑牢国家粮食安全根基”的TED演讲。他说,新质生产力作为由创新主导的先进生产力形态,对粮食安全具有深远意义,能够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粮食储备智能化。尽管我国粮食安全仍面临诸多挑战,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构建更高水平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提供了重要路径。讲座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粮食安全不仅是国家战略层面的核心议题,也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舞台上华灯绽放,师生、村民围坐在舞台边,期待着好戏开场。这次松江一中学生带来了校园原创音乐报道剧《米市渡》,以歌舞和叙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米市渡这一地理坐标串联起校友李超的奋斗历程和中国船舶工业从“一叶扁舟”到“三颗明珠”的崛起之路,再现校友群体“敢闯敢拼、守正创新”的精神品质。

据了解,近五年来,松江一中学生以校友为原型,每个学期原创一部校园音乐剧,《米市渡》已经是第九部,今年6月开始编写剧本,40余演职人员均是高一、高二年级学生,在本学期的开学典礼上完成了首演。

篝火点燃,同学在音乐的伴奏下起舞,烦恼褪去,仅剩身边和自己一样舞动的伙伴和乡间的虫鸣。

10月1日,晨光熹微,在希望的田野上,700师生共同参加升旗仪式。

松江一中党委书记郭宁伟说,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学校鼓励高中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农村,用脚步丈量祖国的大好河山,用心感悟新农村建设的丰硕成果,以研究的心态和视角去直面“三农问题,这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意义重大。

最近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落实研究性学习和跨学科教学要求,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松江一中坚持六年的“走向希望的田野”综合实践课程既是一种大胆探索,更是基层学校打造五育并举课程育人新样态的生动实践。


文字:曹轶姗

图片由学校提供,部分由作者拍摄

编辑:王佳依

校对:曹铒

责任编辑:吴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