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五谷飘香。9月29日,2025年闵行区劳动教育改革示范项目成果展示暨庆祝丰收节劳动教育综合研讨活动在闵行区青少年实践教育基地隆重举行。活动由闵行区教育局、浦江镇人民政府主办,区青少年实践教育基地和浦汇小学承办,来自北京、上海、浙江、安徽、海南、江西、贵州七省市的专家学者、校长教师代表们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劳动教育改革与发展。
著名教育家于漪通过视频寄语青少年:“在劳动中认识世界、磨炼意志、收获成长”,为论坛注入了温度。
课堂实践:劳动融入成长
本次课堂实践展示了小学与初中两个学段的劳动教育特色。
浦汇小学的《果茶创想家》将科学原理融入饮品调配,北桥小学的《“纸”尖趣乐园》激发动手与审美能力,柘林学校的《我有一双勤劳的手》通过日常家务培养责任意识。
初中课程更侧重综合与探索。《太空农业》引导学生思考未来粮食与科技,《非遗扫帚制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西式烘焙》则培养学生的食材加工与生活认知。
专家点评环节,刘至宁老师建议对初中课程进一步分类,课程名称可以更好体现文化内涵;朱枫老师强调应从思想上让孩子理解劳动的意义,并通过“手”让孩子们在家校都能参与劳动;吴强老师则提出应培养孩子独立完成家务和班级事务的劳动意识。
展台展示:百花齐放 各具特色
活动现场,展示了30所学校劳动特色、40个优秀劳动教育案例,内容涵盖传统农耕、科技融合等,充分体现了“社会即课堂”的教育理念,展示了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协同合作,推动劳动教育向系统化与长效化发展。
思想论坛:凝聚智慧 指引方向
主会场的劳动教育综合研讨活动紧凑且富有深度。暖场视频展示了闵行学子在劳动教育基地的真实体验,孩子们通过亲手采摘,感受劳动的辛苦与喜悦,生动诠释了劳动教育的初心与意义。
闵行区浦江镇党委书记陶兴炜在致辞中强调了区域协作模式的重要性,肯定了为全区提供的宝贵实践经验。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宁本涛分享了劳动教育在“五育并举”格局中的独特价值,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富春第七小学教育集团书记、校长章振乐介绍了“新劳动教育”的实践经验。闵行区教育局普教一科德育专干胡诗琪总结了区域劳动教育的成果,展示了课程体系、实践创新与文化营造的成效。闵行区青少年实践教育基地主任向小成分享了校外劳动课程的建设与实施经验,浦汇小学张蕊校长团队则通过教育部重点课题展示了城市学校在劳动教育中的系统思考与实践。
在圆桌论坛上,专家们围绕“如何让劳动教育落地见效”展开讨论,分享了课程整合、师资建设与资源共享等方面的经验,为推动劳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常务副主任陈锁明在点评中指出,推进五育融合需理清教育方针,重视劳动教育以解决科技“想法难落地”问题。他强调,要突破传统观念、改革评价体系,并融入高科技元素,确保劳动教育落地见效。
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曹宁华在讲话中肯定了闵行区劳动教育成果,并提出三点希望:一是以此次活动为起点,总结经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二是鼓励学校与基地创新,拓展新技术融合的劳动教育课程;三是加强区域校际交流合作,推动劳动教育与五育融合。
荣誉颁奖:致敬耕耘 礼赞成长
活动中,为10所2024学年闵行区中小学劳动教育成果优秀展示校颁发了奖牌,为10位2024学年闵行区中小学劳动教育优秀案例代表颁发了证书。
劳动之美:体验中收获真知
丰收节前夕,1260名学生走进田间,亲身体验收割、采摘和劳动的艰辛与喜悦。孩子们感慨道:“以前觉得粮食随手可得,现在才知道每一粒米饭都不容易。”这让他们深刻理解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意义,劳动不再是书本上的概念,而是触手可及的真实体验。
丰收节是对大地的礼赞,劳动教育滋养成长,两者交汇,展示了闵行区劳动教育的成果,并指引着未来发展:让劳动成为常态,让教育更有温度,让孩子们在劳动中学会尊重与成长。
闵行区将以丰收节为契机,推动劳动教育的长效实践,让“爱劳动、会劳动、懂劳动”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来源:闵行区青少年实践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