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申美好生活季重要活动
二十年前,闵行旗忠还是一片农田;二十年后,这里已成为上海西南闪亮的体育地标。这片场地,见证过“费纳决”的巅峰对决,也正迎接着越来越多穿着运动卫衣的年轻人、携家带口的市民。一颗网球的落下,激荡起的涟漪,早已超出了赛场,长成了课堂、产业与生活。 把网球赛过成节日 撰稿:张怡岚 “这票是越来越不好抢了。”7月21日开票前夜,我和好友小石守在售票页面前,第一目标——10月10日。因为那天,费德勒将在中央球场出席“超级挚友”活动。结果,倒计时归零,票子秒空。“自媒体、小红书把攻略都写透了,我们这种手速慢的更抢不着了。”小石哀叹,我们赶紧退而求其次,购入了半决赛的门票。 还记得我第一次被小石拖进旗忠网球中心,看的是2017年的“费纳决”(罗杰·费德勒与拉菲尔·纳达尔的冠军之战)。能容纳15000人的中央球场座无虚席,两位世界顶尖的网球天王隔网相争,每一次挥拍都牵扯着全场呼吸,每一记得分都引发全场喝彩。那时的我连记分规则都还弄不清楚,坐在高高的看台上,也看不清他们二者的面容,但我依旧充分沉浸在现场的氛围中。仅仅72分钟,瑞士天王以6-4/6-3的悬殊比分战胜了当时世界排名第一的纳达尔,全场沸腾,掌声和欢呼像潮水一般涌起。回程的地铁里,遇到几个穿球迷T恤的人,大家彼此对视一笑。没有欢呼和交谈,但那种与上万人共同屏息、共同惊叹的心跳感受,却真实地留在了身体里。第二天,我翻出落灰的球拍包,重新开始练球。 不知不觉间,旗忠网球中心已走过了20年。作为马桥人,我知道旗忠曾经是一片农田,如今,这里已然成为上海西南重要的体育地标。早期来看球的多是外籍人士和穿着POLO衫的精英观众,如今场外随处可见穿着运动卫衣的年轻人、带着孩子的一家三口,甚至还有结伴而来的银发族。越来越多的人拿起球拍加入网球运动的行列,无论是职业选手还是业余爱好者,都有机会走进旗忠,在大师“同款”球场上挥拍打球。 为了本期特别策划,我们恶补了“ace”“deuce”“love”这类网球术语,也搜集了旗忠与上海网球大师赛相关的许多资料,了解到了不少“场内场外”的故事。今年,旗忠网球中心对场地进行了升级改造:2号馆上方加建了可开启的屋盖,日后可以和中央球场的“花瓣”一样开合,可防风防雨;在原17号室外网球场四周新增了可容纳约1200个观众的看台及配套设施。旗忠周边的道路升级、绿化焕然一新、“春申美好生活季”带来的文旅商体联动…… 采访中最打动我的是两张年轻的面孔。国家二级运动员王斯若和刘博月,都是闵行校园网球课培养出来的佼佼者。她们都因为喜欢网球而走上职业训练的道路,并且凭借不俗的网球成绩考入心仪的高校。自2014年以来,闵行就逐渐将网球特色引入校园,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也让他们有了一个走向未来的新选择。从课堂到赛场,从兴趣到专业,闵行用十年时间搭建起一套完整的青少年网球培养生态系统。当更多孩子能握着球拍奔向未来,这项运动才真正拥有了蓬勃的生命力。 二十年前,我们在这里种下第一颗网球;如今,它长成了课堂、长成了产业、长成了生活。这场网球盛事带来的能量和价值,早已超越为期两周的赛事,也远超网球本身。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