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今日闵行 > 文章详情

历史、人物、文化与时代变迁……闵行这里的故事多丨闵行情

转自:今日闵行 2025-09-30 21:46:49

时光流转
当年蟠龙塘畔的紫薇花
争相绽放的景象早已成为过往
在书中我们却得以
重新走近紫隄村
领略这方土地独特的人文历史之魅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二十九季,我们邀请了闵行区实验小学的学生来诵读《老巷陈香辑·风过紫隄暖》今天,你将听到的是《钟灵毓秀紫堤村》

提到紫隄知道的人寥寥,“啥个叫紫隄?”说起诸翟终于有人反应过来了:“噢,就是那个在老上海县西北角的诸翟。”

紫隄村从狭义上讲是诸翟集市,从广义上说紫隄村是个行政村,即是如今华漕、诸翟、纪王三镇合一的新华漕镇及部分周边地区。

遥忆五六千年前,一条横贯南北的古冈身(自然形成的海堤)渐渐形成,华漕地区就处在冈身中段的东西两侧。每当潮起潮落之际,先民们就踩着无垠沙滩、听着无尽涛声,从事捕猎,维持生计。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娄县(汉时此地属于娄县)有南武城,春秋吴王阖闾为防御越人所筑。南武城就是《越绝书》中的鸿城,后世称为坞城,故址在今闵行区纪王西南坞城巷村附近,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又据《上海地名志》记载:坞城,是上海地区最早具有实体性质的地名。

本地有个村宅叫方亭浦,也称方亭里。这个宅基颇有来历,相传在秦代,有个叫方昕的亭长在这里造了一座方亭(驿站,官方邮局,兼官差招待所),有驿站必有水路陆路,所以人们就相继在方亭边定居下来,渐渐形成了方亭里这个村落,村边河流自然也成了方亭浦。这个村少说也有二千年的历史了,真可谓是本地第一村。方亭边的那条路也成了名副其实的“老路”。

如果亮亮家底的话,查查清代的《紫隄村志》便知:紫隄村拥有234座宅基、66条河流、125座桥梁、39座寺庙。有名有姓的人物183位。说到这里顺便讲一件事,曾有人认为小小的一个紫隄村为何要越界记这么多的村宅和内容,这都是那些老秀才们“不守规矩的结果”。事实上这个地域范围是由上海、青浦、嘉定三县共同商议,再由松江府审定,最后报朝廷“恩准”的。凡在行政村内的一个宅基也不能多,一个宅基也不能少。

既然是文史资料,就得给社会留下点什么,给后人留下点什么,例如说到宅基不能某某村、某某宅,光点个卯,应个差。可否让人知道它的“爷娘家”,最好还有些微故事之类助助兴。写到主要桥梁,既要说明桥名,建于何时,处在什么河流上,还要带上一笔它的渊源好让人有点回味。记述河流也不例外,除了名称、现状还需记下疏浚,并捎带诗文。总之,历史遗产、文化遗产的精神食粮多多益善。

紫隄村有些事物不说不知道,说了让人吓一跳,譬如王家寺、华漕庙。其实我们所居之地、所行之路、所经之河,何处没有说法,只不过是我等后人勿晓得而已。

有言说得好:地以人灵。明末清初的民族英雄侯峒曾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杰”,可以说是千百年来紫隄村上倘若缺失了这位人物,那么紫隄村头顶上的这片夜空上唯有星光,没有月光。这并非是他做的官有多大,尽管也做到四品高官,也并非是他家拥有多少财富,尽管也有一座院宅,若干田地。清兵入关了,国家有难了,一时间高第良将逃的逃、降的降,美其名曰“识时务者为俊杰也”。满腹经纶的侯峒曾偏偏不识这个时务,以有病之躯撑起抗清义旗,还搭上了两个亲生儿子,“上阵父子兵”“忠孝两全”嘛。他不是心血来潮不知好歹,因为与屈原、岳飞、文天祥、史可法一脉相承的侯峒曾不能不热血沸腾,不能不挺身而出。

二十天前,他昂首挺胸屹立嘉定城头发誓决一死战,大战二十天后,他的人头被清兵挂在了城门口示众,享年五十五岁。两个儿子死无葬身之地。随侯峒曾而去的还有老母、爱妻、亲属,甚至还有书童、丫鬟、佣人等,一族主仆均浮尸在蟠龙塘里……呜呼哀哉!最终还由清康熙皇帝给予平反,追封侯峒曾为“忠节公”。

每每路过诸翟镇西街侯宅(侯参政宅)废墟时,不知何故心中总有一种百感交集的滋味,甚至觉得有些歉疚。侯宅废墟旁的那块上马石(也称下马石)被晾在那里足足有四百多年了。遥想侯公当年一定是满腔热血地告别乡亲,踩了这块上马石、跨上马背去出征的。数年前曾有人问编者:“这块东西能值多少铜钿?”编者脱口而出:“这个遗物是有历史、有故事的,少说也得值个三四十万元……”“真正想不到”,旁边一群围观者顿时眼睛发亮亢奋起来。事后听说这块上马石当夜就“上了马”,不知被何人“收藏保管”去了,至今也不见有人追究。

侯家厅上马石(资料图片)

紫隄村除了侯峒曾,还有其曾祖父侯尧封。他老人家官至福建省左参政(相当于副省长),为官清廉,辞官回乡后,家中竟然连亲友也招待不起。侯峒曾的父亲侯震旸在朝廷里以区区谏事官的身份与九千岁魏忠贤死磕,要不是有人通风报信,差点被东厂特务“做掉”。

本地人值得一提的代表性人物还有编绘了一部《三才图会》奇书的王圻父子;汪永安、侯承庆、沈葵等人薪火相传,历经138年之久,编纂成《紫隄村志》;陶南望是一名乡间郎中,他治病之余醉心书法,生前不知自己已成书法家;陈国效,一位清代的大慈善家,如果没有他,乡间的荒田野草里不知还要添多少个坟头。

元末明初,有个钱鹤皋的自仗是吴越王的后代,招兵买马想趁天下大乱时分一勺羹的,结果被朱元璋割了首级。

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战上海,将王家寺作为指挥部,与美国人华尔率领的洋枪队斗了个天昏地暗,最后为了救援天京(南京)而紧急撤退,功败垂成。

1937年,两个包藏祸心的日本兵冲到虹桥机场寻衅闹事,被血气方刚的中国兵当场击毙,因此成为“淞沪会战”导火索。

这一年秋,一支由中共领导的抗日队伍开到华漕前线,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最终遭敌机袭击,勇士们为国捐躯。

1957年冬,周恩来总理视察黎明农业生产合作社,他踏上开河工地,走进农民家庭,嘘寒问暖,关怀备至。

范巷村是血吸虫的重灾区,危及生命、影响生产。从1955年至1977年,华漕人上下同心,防治结合,取得彻底胜利。

2006年至2008年,为建设虹桥交通枢纽腾地,华漕进行大动迁。动迁居民3874户,企业1381家。影响很大、意义深远。

值得一说的还有许多地方特色的文化和艺术。例如风味独特的诸翟羊肉,别具一格的华漕小锣鼓和轰动一时的纪王庙会等。

2023年5月起,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二十八们邀请了闵行区实验小学的学生来诵读《老巷陈香辑·风过紫隄暖》。紫隄不仅有华漕小锣鼓、皮影戏、漆器艺术等民间传统艺术,还流传着大量诸如谢家巷头大银杏、吾东殿、纸兵纸马以及半节金链条等民间传说,这些情节跌宕的民间故事折射出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本书作为“发现闵行之美”文史丛书“老巷陈香”辑的组成部分,主编收集、整理、撰写了大量关于紫隄风物、民俗和历史故事,来还原这块土地的历史风貌。

2025年8月起,第二十八季正式开启,每个工作日的21:30,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

朗读:闵行区实验小学春城校区 史亦宸

编辑/初审:陈依婷

复审:何婷婷

终审:王婷婷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