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徐汇通 > 文章详情

37部电梯全交付!这个老旧小区“穿西装”“系领带”焕新亮相

转自:徐汇通 2025-09-30 20:31:29

“我清楚记得小区的三次‘蜕变’:2002年平改坡给房子‘戴帽子’,2010年修缮改造给房子‘穿内衣’,到今天‘三旧’变‘三新’叠加全覆盖加梯,是给小区‘穿西装、系领带’。”83岁的竺忠华,已连续24年担任徐汇区徐家汇街道西塘居民区凯旋一村业委会主任,说起小区的变化,话语里满是骄傲。

9月30日,凯旋一村内37部崭新电梯正式启动运行,一场热闹的全覆盖加梯交付仪式在此举行。从此,居民们彻底告别了“爬楼时代”,更借着“三旧”变“三新”综合改造的契机,迎来小区面貌的整体焕新。

凯旋一村加装电梯全覆盖交付仪式现场

电梯正式启动运行

耐心架起“共识桥”

凯旋一村建于上世纪80年代末,常住人口约1800人,60岁以上老年居民占比高达48%。加装电梯,无疑是民生所向,但真正推动起来却远比想象中复杂。

小区楼栋户型复杂,部分楼栋需拆除违建、挪动车棚甚至移栽老树才能满足施工条件。更棘手的是居民之间的意见分歧:低层住户担心采光通风受影响,高层居民渴望告别爬楼之苦,资金分摊、施工进度等现实难题也横亘在前。

“不能光讲大道理,要站在居民角度想。”竺忠华深有感触。他和党员志愿者们一次次上门,为居民细算“经济账”“安全账”,逐步化解顾虑。

居委会则摸索出“熟人社区+政策宣讲”的工作法。小区居民多是老同事、老同学,原西塘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周玮坚就借这层关系拉近距离。曾有1楼居民担心加梯影响采光,周玮坚得知对方是自己老同学后,带着设计图纸上门,从“老人出行安全”“房屋保值”切入细细讲解,最终打消了对方的顾虑。楼组长和志愿者也纷纷加入,以“熟人牵线”的方式推动更多居民达成共识。

为及时回应居民诉求,小区还建立了“周例会”制度:每周一下午开加装电梯推进会,每周五上午开“三旧”变“三新”协调会,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施工方、居民代表都参加,有问题当场提、当场议、当场定。“最忙的时候,我们一个月要组织30多场居民会议,大家共同努力,只为把小区改造成更新颖、更宜居的家园。”竺忠华回忆道。

交付仪式现场表彰了多位贡献突出的居民,其中3人获“模范带头奖”、3人获“无私奉献奖”、3人获“攻坚克难奖”(左右滑动查看)

区房管局相关负责人为电梯公司颁发荣誉证书

费用分摊是不少家庭的“心病”,尤其经济拮据的家庭,常常“有心装梯,无力承担”。为此,社区主动对接徐家汇街道社区基金会“汇爱加梯”项目,为低保、低收入、支内家庭,以及患重大疾病、残疾、独居老人等群体提供补贴。补贴政策不仅减轻了困难家庭负担,也带动了楼栋签约率提升。越来越多居民从“观望”转向“支持”。“光是给居民们办理加梯手续,盖章就盖了上万个。”竺忠华说,“忙,但开心着。”

实干啃下“硬骨头”

加梯过程中,场地、资金、停车等具体问题接踵而至,“三驾马车”(居委会、业委会、物业)逐一攻坚。“这里原有3处车棚,推掉后才满足加梯空间”“这栋楼拆了围墙建门,才留出消防通道”“那栋楼先移走化粪池,电梯才好施工”——这些细节,都是社区干部和居民一起商量出的解决方案。

施工期间,资金链断裂曾让工程一度停滞。“不能等!”得知是施工方资金周转困难后,竺忠华当即行动,他冒着高温跑到上海现代电梯有限公司,找到董事长当面反映情况,一次不行就去第二次、第三次,最终推动对方召开紧急会议,解决了资金问题,让施工重新启动。

停车难问题也曾影响加梯进展,居民区党总支与附近的汇京国际广场通过党建联建建立合作,利用错峰停车的办法,为小区居民争取到了合适的停车空间。同时,借助“三旧”变“三新”改造东风,小区推进了多项优化工程:翻新3个非机动车棚,拆除一处存在30年的违建,移栽直径近半米的老树,将笔直的绿化带改为斜线设计以拓宽行车空间……一点一滴的改变,不仅为电梯加装工程扫清了障碍,也汇聚成整个社区的焕然一新。

如今的凯旋一村,电梯全装好了,小区内外也都换了模样:地下36年未换的水电煤管道全部更新,斑驳墙面变得干净整洁,狭窄道路拓宽到4米,杂乱绿化改造成整齐花坛,还多了中心花园这样的休闲空间。不少以前搬走的居民又搬了回来,大家都说:“小区变美了,住着也更舒心了。”

凯旋一村

记者:杨宜修、唐风立、陈文卿

编辑:陈海笑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