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绿色上海 > 文章详情

智能减负、赋能基层、精准服务……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情况开出体检单

转自:绿色上海 2025-09-30 20:13:14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近期,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推进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向全市16个区定向反馈了生活垃圾分类情况评估体检报告,帮助各区各街镇及时发现自身不足,举一反三优化治理措施,促进全市生活垃圾分类提质增效。

这次体检评估调查覆盖全市16个区、221个街镇(含工业区),共为6700余个居住区(村)、2600余个企事业单位、1500余条路段进行了实效“体检”,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总体平稳,分类投放新技术加快应用,作业扰民治理有效推进。同时,发现各类“问题病灶”1.2万余处,主要集中在湿垃圾纯净度不佳、垃圾房周边环境不好等方面

自主

参与

过程

管控

服务

赋能

今年8月,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推进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印发了《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情况评估办法(试行)》和《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情况评估工作实施方案(2025年度)》。新发布的评估办法以由被动评估转向自主参与、由结果导向转为过程管控、由重在考核转型服务赋能三个转变为核心,重塑评估体系,让垃圾分类评估不再只是“年终总结”,而是升级为一场全民参与、全域升级、全程赋能的治理新体验。

从“被动应付”到“主动参与”

新的评估办法将“自主参与”放在核心位置,街镇从被动评估转型到自愿参与,并鼓励各区、街镇定期开展自评估——小区投放点是否整洁?商铺分类是否规范?可回收物回收是否及时?通过给自己的“健康体检”,精准描绘自我提升的“作战图”。 

同时,广泛引入社会评价,通过媒体调研和专项问卷,倾听广大市民的真实感受,让评估结果更接地气、更富温度,形成“全民监督、全民共建”的良性循环。

年终总结天天向上

“垃圾清运车刚出发,区里的智慧平台就收到了它的实时轨迹;湿垃圾刚卸装,品质监控系统就自动识别出分类质量是否合格”——这就是评估“无感监测”的日常。“下午,工作人员还在进行小区分类情况的现场调查,他上午调查的2个小区分类情况已经在系统上生成了详尽的图文报告。”

新的评估办法充分运用技术监测、智能感知、数据抓取等手段,将垃圾量变化、分类品质、现场调查情况等数据及时反馈给各区,帮助各区及时调整工作策略,真正做到问题早发现、短板早补齐、效能早提升。

相应的,“双随机”“四不两直”的抽查方式,对弄虚作假“零容忍”,让每一份成绩都经得起检验。

扣分制赋能派

“评估不是给基层添负担,而是为工作增动能。”这是新评估体系的鲜明导向。新的评估办法不仅优化了评估频次和指标体系,将评估频次由半年一次调整为一年一次,区级指标由16个缩减至6个,更进一步强化面向基层的服务供给,市分减联办先后编制了高标准生活垃圾分类小区、精细化分类样板区域、惠民回收服务点等指导图册,以及小区(村)、单位等各类场所生活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服务指南,为属地高质量推进工作提供专业化意见和优秀案例借鉴,为基层开展垃圾分类管理工作提供系统化指引。

此外,新的评估办法还明确,市分减联办每半年为各区形成综合性的靶向报告,通过“会诊把脉”,像医生开的“处方”,精准指出各区的改进方向,帮助属地对症提升管理水平。

智能减负、赋能基层、精准服务……评估转变的背后,是治理理念的升级——更人性、更智能、更开放。当自主参与成为引擎,过程管控成为常态,服务赋能成为共识,垃圾分类成为大家共同书写的社会治理精彩篇章。

全市生活垃圾分类综合评估结果,将根据全年“体检”后“治愈”情况,以人民群众满不满意为导向,在来年第一季度向社会公布。

素材来源:分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