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波与图文间织就海派乡村的魅力新画卷。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合作推出《海派乡村新图景》系列融媒专题报道,跟随推荐官探访沪郊的好风物与好去处,听村书记讲述乡村振兴的初心故事,领略魔都农科人以大地为纸、以实践为笔的智慧耕耘。
秋分之后,晚风初初有了凉意,季节一天天向着纵深走去,浦东惠南镇翠绿的无花果也一步步朝着甜蜜挺进。
循着一缕果香,走进位于惠南镇桥北村的上海恒梅嘉源种植专业合作社无花果种植基地,放眼望去,修剪得一人高的无花果树整齐列队,密密层层的树叶间挂着绿的、浅红的或是深红的无花果。基地负责人徐勤生介绍道,他种植的无花果品种名为“簸箕红”,因其果皮红润、果肉蜜甜、丰产稳产,成为徐勤生一家的“致富果”。今年风调雨顺,徐勤生保守估算,一亩地产值可以达到2万元。
时下正是无花果采收的季节,徐勤生全家上阵,采摘、包装、发快递,让上海消费者有机会品尝到树上熟的无花果。“我们合作社的无花果采摘时保证在8成熟以上。走物流的方式,上海件当天到达;外省市我们不建议快递,即便有些顾客要求发果子生一点的,那我们也不会为了接生意就发货,打破了农产品的自然成熟期,它的口感就会降低三个标准。”徐勤生说。
无花果又被市民游客亲切地称为“长在树上的糖包子”。翠绿皮囊之下的无花果藏着火红软糯的心,完全成熟时软塌塌的还会流蜜。无花果的甜自带甘洌,宛如舒爽的晚风,三五口进肚便叫人不禁沉沦在秋日的遐想里。
附近镇上居民区的“团长”来到种植基地,搬运订购的无花果。“每到成熟季,我们就来这里团购无花果。基本上开一次团会有20篮—50篮的团购量,复购率也很高。”
与此同时,独属于橘柑橙柚的家族乐章也在奏响。在距离无花果种植基地不远的上海丹农农业专业合作社基地里,“红美人”柑橘裹着一身迷人的香气,沐浴着秋日的阳光。
成熟的“红美人”柑橘,橙中透红藏秀气,果肉饱实,汁水丰满,外皮和瓣膜又非常单薄,揉碎后甚至可以插根吸管直接喝。那么,如何能种出好吃的“红美人”?上海丹农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梁小康指着大棚一角几个硕大的缸说:“你看,这是我们发酵油菜饼、自制的有机肥。”梁小康介绍道,基地尽量少用化肥。此外,基地还通过“高接换种”的方式,提高农产品品质。据了解,“高接换种”是利用原有成年柑橘树的强大根系和主干营养,通过嫁接优良新品种,让漂洋过海而来的“红美人”尽快适应浦东的水土。“今年11月中旬,桥北村的“红美人”会陆续成熟,市民游客可以来采摘。”梁小康说。
时令赋予的惊艳,是鲜润成全于味蕾,也是色彩斑斓于眼眸。在桥北村的果园体验丰收的喜悦后,不妨去大治河畔的ciao uncle复古空间,感受异域乡村文化。复古空间里的摆设都是主理人陈诚路当年在美国工作、旅行时购买的。他在大治河畔复刻西部片里的乡村,给游客带来乡村文化的多元体验。一杯咖啡,临河凭风,在咖啡香里放空自己。
如果想听晚风掠过竹林,桥北村的竹园艺宿一定是修身养性的好去处。竹叶的“沙沙”,竹竿的“嗡嗡”,是大自然的琴瑟和鸣。在竹园艺宿运营方惠南镇云程公司副总经理宋林引导下,一幅竹子主题民宿画卷徐徐展开。“我们后面是一条河,河前面的一片竹园在设计中保留了下来,做了一个餐厅。民宿方面,总共是7间客房,1个会客厅,前面也规划了1个菜地田园。”宋林说。
大治河在桥北村南静静流淌,铭记着开河先驱的“大治河精神”,见证了两岸稻花飘香的丰收季节。桥北村党总支副书记王贤不无感慨地说,“父辈们肩挑手推开挖的这一段河,藏着坚韧不拔、开拓创新的精神,我们要继承他们的大治河精神。下一步的发展,村里将聚焦大治河、泐马河的两河流域,推动乡村振兴。”
丰收的九月进入尾声,今年的中国农民丰收节特别报道也迎来了终章。即将走进金秋十月,收割机依然在稻田里穿梭,蔬菜瓜果依然在田地里茁壮成长,上海的乡野用丰收串联起城乡融合的新风景。
文:俞承璋 刘晴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