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规划资源系统地质专业人才实务培训班在地质大厦召开课题中期成果评审。本次评审工作由市资研院和局干校共同组织,邀请上海市地质学会严学新教高、上海市水务规划设计研究院徐贵泉教高、同济大学叶为民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何青教授、浙江时空智子大数据有限公司郭羽副总裁组成专家组,对培训班中期成果开展评审并进行业务指导。来自市局机关和局属事业单位的约20名学员参加了评审会。
针对海岸带保护与利用、城市地质安全风险防控、地质成果数字化服务量子城市建设等研究方向,培训班分成三个小组,分别开展了《国内外地质工作陆海统筹现状与实施策略》、《服务韧性城市建设的地质安全风险防控策略》、《地质成果数字化服务量子城市建设的实施路径》课题研究。课题组从学习背景与专题领域、学习概况与总体认识、学习思考与对策建议、下一步学习安排与预期成果等方面,汇报了阶段性研究成果。专家组逐一点评指导,并就后续课题深化推进提出意见与建议。
课题内容和专家建议
第一小组:
《国内外地质工作陆海统筹现状与实施策略》
该课题聚焦陆海统筹与海岸带地质工作的体系化推进。课题组基于专家授课、现场调研和文献查阅,系统梳理了国内外陆海统筹地质工作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和上海海岸带地质历史调查成果,从统筹管理和业务发展两方面给出了未来思考与建议。课题组提出了上海市海岸带保护与利用工作要坚持陆海统筹、坚持高效协同、坚持科创引领、坚持以人为本,以系统思维统筹陆海空间,以科技创新驱动调查监测智能化,以机制创新打通央地协同与部门壁垒,推动地质工作从“支撑型”向“引领型”跃升,为全球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方案”与“上海经验”。
专家组认为,课题方向契合本市海洋规划与发展需要,国内外现状梳理较为全面,提出的“四个坚持”对策具有前瞻性进和可操作性。建议结合长江河口、杭州湾典型大河口、大湾区自然地理特征,进一步夯实跨区协同与部门协作机制,细化监测站网布局与数据共享规则,提出岸线分类分级的治理策略与近期重点工程清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政策和技术组合包。
第二小组:
《服务韧性城市建设的地质安全风险防控策略》
该课题围绕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目标和要求,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典型城市地质安全风险防控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结合上海地质环境特色与经济社会发展特征,全面识别了城市高质量发展面临地质灾害、不良地质体、不利因素等城市地质安全风险。基于“人地相互作用—灾害链—风险管理”理论框架,分析研判了新形势下城市地质安全面临的挑战与防控难点,并从管理和技术两个层面,系统提出了下一步地质安全风险防控的目标与重点任务建议。
专家组认为,课题准确把握韧性框架下超大城市地质安全风险防控的关键难点,兼具全球视野、国家战略与上海需求。建议后续进一步聚焦城市生命线工程等典型场景的地质风险防控需求,形成具有指导性、引领性与操作性的决策建议,为下一步城市地质安全风险防控研究提供方向指引,助力上海在地质安全风险防控领域实现新突破,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筑牢地质安全之基。
第三小组:
《地质成果数字化服务量子城市建设的实施路径》
该课题以地质数字化支撑上海量子城市建设,数智化赋能超大城市治理新模式为主要目标,开展地质成果数字化研究的现状分析、需求分析和问题分析;调研国内外地质成果与数字化技术结合应用案例,分析地质数据支撑量子城市“A星”营造、“A-星”和“A+星”建设、“太格”网应用、自然资源语料库建设、“云宇星空”大模型和垂类大模型应用以及智慧场景建设中的切入点,提出地质成果数字化服务上海量子城市建设的实施路径,推动地质成果数字化建设主动融入量子城市建设体系,提升地质分析决策智能化水平。
专家组建议,在巩固技术路径的同时进一步抬升战略高度与国际对标水平,围绕数据标准衔接、共享安全与要素确权提出建设性对策,明确跨部门协同的流程范式和责任分工;基于成熟应用场景的示范验证,形成“标准+工具包+案例模板”的成果转化组合,推动从技术方案向政策工具与应用场景的系统落地。
中期评审意见
专家组认为,三个课题选题方向明确、问题导向突出,能够服务本市海岸带保护与利用、韧性城市建设与数字化转型需求。评审意见强调:一要提升成果战略视角与国际对标水平,回答“上海之问”;二要以案例带动机制完善,推动成果从经验总结走向标准与政策工具;三要细化“技术路线—示范案例—实施方案”的闭环,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对策建议。经讨论,专家组一致同意课题通过中期评审。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下一步,各小组将根据专家意见和建议,完善成果框架与研究方法,统筹推进终期成果编制,深化国内外案例对标与长三角协同研究,聚焦可落地的制度与路径设计,力争在结业汇报中形成高质量的决策咨询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