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1时,高大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巍然耸立,陵园内松柏静默。六十余位来自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师生手持花束、身着素装,在墓区前整齐列队,向为国家和民族献出生命的英烈们深深鞠躬。
在两座没有相片的墓碑前,烈士赵小云、张永其的家属手捧黑白画像,认真擦拭碑体,随后小心翼翼地将画像端正地贴合在墓碑上方。赵小云烈士的儿子赵进才老人说,父亲牺牲时他仅3岁,今日得见父亲容貌,内心感慨万千。张永其烈士的孙子金雪平携母亲一同前来,两人将碑前的画像擦拭了一遍又一遍。“爷爷去世时,仅寄回家一封信与一张照片,由于年份已久,照片早已损坏。”金雪平说,“时隔多年,再次见到爷爷的画像,太感谢了。”
两张烈士复原画像的背后,凝聚着一批高校学子日复一日的坚守。据了解,5年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成立“画笔下的红色传承”志愿项目。多年来,这支由大学生组成的志愿团队多次走入松江区烈士陵园以及各烈士家庭,通过实地走访、聆听口述、老照片临摹等方法详细了解烈士故事,以“手绘+数字图像编辑技术”相结合的方式重现烈士容颜。“我们组内细分为画像组、史料组、技术组等多个小组。”上工程艺术设计学院团委书记孟远航介绍道,“为了保留老照片的质感,我们保留手绘起稿,之后用数字化软件生成初稿,然后再次手绘,再通过电脑微调复原,这样重复多遍生成最后的复原画像。”
目前,该志愿团队已为松江区烈士陵园的11位烈士复原了画像。孟远航表示,未来,团队还将持续开展文化创作,将画像复原过程与烈士生平相结合,通过话剧、微电影、网络剧等形式,传承和弘扬烈士精神。
记者:沈思韵
编辑:周雨薇 张小小
审核:周样波 周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