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这北海公园的亭台,铜版画里的光影居然和老照片能对上!”日前,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前人头攒动,市民谢女士举着手机对比屏幕里的百年前版画与当下实景照片。历经一年修缮,这座始建于1847年的市级文物保护建筑正式恢复开放,首场重磅展览“跨越时空的握手——十九世纪英国皇家建筑师笔墨中的东方神韵”同步启幕,140余幅英国皇家建筑师托马斯·阿罗姆的珍贵铜版画原稿,为市民带来一场穿越百年的中西人文对话。
徐家汇藏书楼焕新归来
推开藏书楼厚重的木门,木质楼梯的吱呀声仿佛带你进入了时空隧道。展厅内,柔和的智能灯光洒在一幅幅铜版画上,19世纪中国的山川河流、城市街巷与民俗生活在画面中徐徐展开。南京琉璃塔的飞檐翘角细节清晰,街头剃头摊的人物神态生动,戏台前观演的人群错落有致——这些作品均出自阿罗姆为1843年书籍《中华帝国:古老的风光、建筑和习俗》创作的插画,虽历经近200年,色调依旧柔和,层次依然丰富。
展览现场
“阿罗姆从未到过中国,却用画笔‘神游华夏’。”策展人朱赟在展厅内为观众讲解时,指着一幅北京街景版画说道。原来,阿罗姆的创作灵感源自荷兰旅行家约翰·尼霍夫的游记、英国马戛尔尼使团画师威廉·亚历山大的速写,以及传教士利玛窦的著作。他以浪漫主义笔触,将二手资料转化为诗意画卷,既保留了中国建筑的飞檐、斗拱等元素,又融入欧洲绘画的透视技法,让现场观众连连惊叹:“原来19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是这样的!”
铜版画吸引观众驻足
展厅内的AIGC互动区更是人气爆棚。市民们驻足在屏幕前,看着静态的铜版画通过短视频技术“活”了过来:画中的行人缓缓走动,河面上的船只泛起涟漪,就连屋檐下的灯笼都似在轻轻摇晃。“就像站在19世纪的街头一样,太有代入感了!”带着孩子观展的吴女士兴奋地说,她和孩子一起扫描了展品旁的中英双语二维码,不仅读到了版画背后的时代背景,还看到了同一场景的百年今昔对比,“看完展览再去徐家汇书院读一本西洋古籍,感觉历史一下子串联起来了。”
此次展览所在的徐家汇藏书楼,本身就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者。修缮后的藏书楼既保留了原有的典雅空间格局,又新增了舒适的阅读区与先进的展陈设备。
展厅灯光柔和明亮
据了解,这场展览是“奔流:从上海出发——全球城市人文对话”第二季的重要项目,延续了首季上海与巴黎的双城对话,此次聚焦上海与伦敦的文化共鸣。展览将免费开放至10月31日,期间还会举办多场专家讲座与导览活动。无需预约,市民便可走进这座百年藏书楼,在铜版画的笔墨间,感受跨越时空的东方神韵,见证中英文化交流的深厚底蕴。
记者:王永娟、施昱辰
编辑:宁平英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