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由上海市社联与上海博物馆联合举办的“江南文化讲堂”第三季第九讲在上博东馆举行,主题为“千年烟火味,城市新风雅:江南饮食与海派餐饮”。上海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副处长、副研究员李宏利和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研究员、上海市规划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委员薛理勇,分别以《江南口味与海派餐饮》和《海派餐饮中的本帮故事》为题作演讲。
李宏利追溯了江南饮食的历史流变,他认为,江南饮食始终处于一种“流动和融合”的状态,口味特征可以概括为“主清淡、尚本味、近自然”,有地理、气候、文化等多方面原因形成。1843年,上海开埠后的移民潮与商埠繁荣,引来各地“帮菜”来沪竞争、融合、创新,刀工、火候与味型互鉴,形成了海纳百川的都市餐饮版图。而西餐的传入及其本土化、时尚化的趋势,也为海派餐饮的包容并蓄加上了另一维度的注脚。
薛理勇从城市史与语言学角度追溯了“本帮”的词源与社会语境:当移民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本地/客地”的分化与“帮”的地域属性才具有意义。所谓的“本帮菜”就是指上海本土的菜系。他表示,在上海漫长的城市化、商贸化进程中,人口的同化—异化与饮食的遗传—变异同频进行。农家菜进城,家宴菜入市,市井味登堂入室,既保留记忆中的“人间滋味”,又持续顺应时代技术与消费结构之变。
演讲结束后,嘉宾还与现场观众进行了热烈互动。
品牌介绍
“江南文化讲堂”自2020年由市社联与上海博物馆联合推出以来,吸引了专家学者和听众们的积极参与。讲堂从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学、艺术等多个角度探索江南文化的特质,既以扎实的学术研究深入挖掘江南文化的战略价值,又以精彩生动的解读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江南文化讲堂”第三季聚合三省一市的江南文化研究力量和文博资源,继续发挥江南文化作为长三角地区共同基因和精神纽带的作用,服务国家战略与城市发展,为助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文化和智力支持。
供稿:市社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