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6点,来自安徽的顺丰快递员袁师傅准时从永嘉路的出租屋出发,骑上电瓶车,5分钟内就能抵达安亭路的顺丰站点。自2018年入住这里,这位50岁的快递小哥已在徐汇区天平街道生活了7年,“从刚开始担心租房不稳定、充电不方便,到现在居委定期上门慰问,连吃饭、理发都有专属服务,早就把这儿当成家了。”
天平街道充分关注辖区特殊租赁群体的日常需求,依托党建引领“多格合一”机制,秉持“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理念和愿景,广泛深入开展“友邻行动”,为特殊租赁群体提供安全保障和民生服务,鼓励支持他们主动融入社区治理,夯实超大城市社区治理的温暖底板。
袁师傅的居住体验,是天平街道特殊租赁群体服务的缩影。他所住的属于典型的老旧弄堂,因交通便利、租金性价比高,聚集了不少像他这样的快递员、餐饮从业者。4~5人合租一套老房,早出晚归是常态。“以前最愁电动车充电,私拉电线怕不安全,跑远路换电又耽误时间。”袁师傅说,安亭居委会上门排查时,了解到院子里4名快递小哥的需求后,短时间就协调安装了专属充电桩,“现在在院里就能充,既安全又省心。”
除了居住难题,日常服务的便利度更让他暖心。每天午间配送间隙,他只需骑车3分钟至66梧桐院社区食堂,就能享受到“9.9元吃到饱,12.9元吃得好”的实惠“小哥套餐”,不久前推出的“一分钟取餐”服务,也大大缩减小哥们的等餐时间。每月最后一个周四下午,66梧桐院的便民理发店还为新就业群体提供免费理发服务。“高温天居委干部会送防暑物资,这些细节让我们觉得不是外人。”袁师傅说,他也主动报名成为社区志愿者,“住在这里受了不少照顾,能帮上忙就多做点。”
66梧桐院便民理发店为新就业群体提供免费理发服务
“我们站点18名员工里,有6人住在天平街道的老旧小区,大多住了5年以上。”安亭顺丰站站点负责人介绍说,这些老员工常和他聊起在社区的生活,“他们现在主动参加消防演练、上报社区隐患,他们对社区的归属感明显强了。”去年,站点有名小哥通过党群服务中心的“微心愿”墙,获得了社区共建单位捐赠的学习机,“都是切实能用得上的东西,大家觉得被记挂着。”
街区党支部日常走访,了解新就业群体的需求
特殊租赁群体的安心生活,背后是天平街道一套精准高效的治理机制。辖区内老旧房屋多为木质结构,加上合租群体流动性大、安全意识薄弱,曾出现过因电器故障引发的火灾隐患。结合《住房租赁条例》实施要求,天平街道以“实有人口登记”为抓手,对辖区租赁住房开展全覆盖排摸,梳理出150余个重点点位,并创新建立“绿、黄、橙、红”四色分级管理体系。针对不同的情况,街道平安办联合城管、消防、居委会等开展分层分类的提醒教育以及督促整改,让治理既有力度也有温度。天平街道平安办工作人员介绍说,“之前有居委在走访排摸过程中发现部分租赁房存在群租、电动车违规充电等情况时,会第一时间上报,我们立即按照分级管理进行迅速处置,及时消灭安全隐患。”
这套机制的高效运转,离不开“民情快办”的闭环支撑。天平街道依托“四百”大走访(“走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忧、暖百家心”)、居委敲门行动,发动楼组长、居民志愿者参与排查,一旦发现安全隐患或租户需求,通过民情快办工作站实时上报。“我们在走访中发现,部分合租群体因担心‘被认定为群租’不愿透露情况,于是联合居民志愿者上门,用拉家常的方式了解实际需求。”天平街道社工办负责人说,对排查出的租金纠纷、邻里矛盾,由司法所联合公益律师提供调解;对生活困难的租户,通过“新市民融入计划”链接就业指导、技能培训资源。
“以前觉得社区的事和自己关系不大,现在看到路上有坑洼、消防通道堵了,都会随手拍下来发给居委会。”甘师傅口中的“随手拍”,正是天平街道“梧桐情报员”行动的一部分。依托快递员、外卖员穿梭街巷的职业优势,街道号召他们成为社区隐患的“移动探头”,发现路面破损、设备故障等问题,通过民情快办平台上报,形成“发现—处置—反馈—嘉奖”的闭环。
街区党支部与吴兴消防救援站为快递站定制培训课程
据天平街道党群办负责人介绍,为激发特殊租赁群体的参与热情,街道不仅提供“小哥套餐”“免费理发”等惠民服务,还组织他们参与“City Ride”党群阵地打卡、创业者沙龙等活动。同时,诺奶奶面包店与康平街区党支部启动的“点滴面包计划”,让更多环卫工人感受到社区关怀。“今年,区域内快递站点的一位负责人主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8月成为入党积极分子,这就是从‘被服务者’到‘参与者’的转变。”
如今,在天平街道,越来越多像袁师傅这样的特殊租赁群体,正从社区治理的“旁观者”变成“主人翁”,他们参与社区志愿活动,为老旧小区改造提建议,用自己的方式反哺社区。“我们将继续深化特殊租赁群体友邻行动,把四色分级管理与民情快办机制结合得更紧密,既守住安全底线,也让每一位在天平居住、工作的人,都能找到归属感。”天平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
记者:曹香玉
制图:黄珈玥
编辑:陈海笑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