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作为世界城市日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十二届国际地下空间开发大会(IFUS 2025)在上海召开。大会以“创新、韧性、智慧”为主题,汇聚了来自中国、法国、新加坡、俄罗斯、荷兰、日本等国家的百余位专家学者,线下共计400余人参会,线上观看人次突破5万。 本届大会由同济大学、深圳大学、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上海城投(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旨在推动全球城市地下空间科学开发与可持续利用。与会专家围绕站城融合、智能建造、低碳技术、城市更新等前沿议题展开了深度交流,共同勾勒未来城市立体发展的新蓝图。 ◆ ◆ ◆ ◆ 全球智慧汇聚上海 多维探讨提升城市韧性路径 ◆ ◆ ◆ ◆ 开幕式上,大会名誉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通过线上方式进行致辞,他强调,科学开发地下空间对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具有重要价值。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总工程师刘千伟、同济大学副校长石振明、上海城投(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叶源新等嘉宾一致认为,地下空间开发是提升城市韧性的关键举措。 据刘千伟介绍,作为拥有近25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上海持续推进地下空间开发利用。2024年,北横通道、银都路越江隧道、泰和污水处理厂、上海松江站等重点项目相继建成。目前全市已建地下工程超4.37万个,总建筑面积达1.65亿平方米。2025年,上海轨道交通2号线西延伸、18号线二期将建成通车,张园更新、东方枢纽等重大工程正在积极推进。这些实践有力推动了地下工程技术的整体提升。 未来,上海地下空间将呈现开发集约化、技术智能化、功能复合化特征。上海将以创新为引领,深入开展地下生命线工程及城市战略空间开发建设的关键技术研究,提升城市安全韧性,研发深地探测、智能建造等前沿技术,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地下空间发展,探索集约高效的绿色发展模式,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 ◆ ◆ ◆ ◆ 前沿成果分享 展现技术创新活力 ◆ ◆ ◆ ◆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陈湘生分享了其牵头的“揭榜挂帅”项目中期成果。该项目针对城市立体互联复杂空间的安全运维,从全生命周期角度开展研究,旨在解决跨系统多场景运行性态评估、演化预测及智能管控等关键科学问题。目前,项目已初步构建站城评价体系与智慧运营框架,研发的立体空间泛在感知系统部分参数采集处理完成度超60%,智慧运营平台正与深圳市CIM平台深度融合。 新加坡工程院院士周迎新分享了新加坡在地下空间统筹开发和分层利用方面的经验,提出规划需考虑未来百年的城市需求。 上海城投(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叶源新结合上海多个大型项目的建设管理经验,提出“以人为本应成为地下空间开发的核心导向”。他表示,行业正在从技术导向逐步转向人本导向,未来的地下空间开发不仅要攻克工程技术难题,更要关注人的真实感受与需求,努力打造安全、舒适、绿色、友好的地下环境。 在当天下午的主论坛上,来自华东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申通地铁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的专家分别就全装配式技术、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新技术、大盾构智能建造等议题作报告。来自国外的专家学者从国际视角分享了地下空间三维规划前沿技术。 ◆ ◆ ◆ ◆ 专题论坛聚焦行业难点 青年学者展现创新活力 ◆ ◆ ◆ ◆ 本届大会设立的三大专题论坛成为产学研交流的重要平台。未来城市地下道路创新发展论坛聚焦通风净化、长大盾构隧道安全建造与智能化等技术难点;地下空间智能建造与绿色低碳论坛探讨了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的应用案例;城市更新与基础设施建设论坛关注历史城区保护、既有设施改造等现实挑战。 为培育行业未来力量,大会特别设立了研究生论坛。来自同济大学、深圳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的青年学者,汇报在隧道工程、智能材料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展现了年轻一代的创新活力。同济大学教授谢雄耀表示,青年学者的新颖视角和先进方法为行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实地考察了漕宝路快速路新建工程。该工程作为虹桥枢纽“一纵三横”快速集散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上海西部交通网络韧性具有示范意义。通过实地考察,专家学者深入了解了超长地下道路工程的设计理念与技术创新,促进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的深度融合。
往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