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宝山路街道围绕“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环保主题,通过开展可回收物单品类精细化回收系列活动和垃圾分类专项工作培训,进一步提高可回收物精细化管理,夯实垃圾分类实效,共同推动“无废城市”建设从理念走向实践,从商户延伸至社区。
“零拷日”精准回收
眼镜盒找到“新归宿”
宝山路街道在青云路眼镜城举办“零拷日·眼镜盒专场”回收活动,聚焦眼镜行业常见的闲置物品——眼镜盒,旨在破解眼镜行业积压库存、资源浪费的痛点,通过“回收物兑换皂液”的方式,吸引商户和居民积极参与,实现“废物”变“资源”的绿色转化。
活动现场,多家眼镜商户提前整理出积压多年、款式过时的眼镜盒,送至集中回收点。不少居民也闻讯赶来,带来家中闲置的眼镜盒及其他可回收物。通过称重兑换,参与者可用废旧物换取皂液,使用自备容器灌装,既实现了资源回收,也避免了传统瓶装洗涤剂带来的塑料污染,真正实现“回收即减量”。
为增强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和参与感,活动现场还设置了垃圾分类互动游戏区。通过“分类投投乐”趣味游戏,工作人员向居民生动讲解四分类标准、常见误区及资源再利用的意义,以游戏的形式学习分类知识,现场气氛热烈。游戏不仅提升了居民的环保认知,更营造了“垃圾分类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
宝山路街道的部分小区同步开展了“零拷日·眼镜盒专场”活动。在天汇世纪玺小区,来自大境中学的学生志愿者们,协助市民进行物资称重与皂液兑换工作。在志园公寓的绿色银行积分兑换活动中,也活跃着学生志愿者的身影。他们忙着协助居民搬运带来的废旧眼镜盒、废纸板等物品,认真登记、称重和积分换算,并介绍积分规则,累积的积分可兑换纸巾、毛巾、洗衣液等日常用品。
据统计,此次活动共回收废旧眼镜盒126个、纸板142.9公斤、衣物71.86公斤、塑料55.75公斤、易拉罐11.6公斤,发放皂液约100升。
工作人员介绍,回收的眼镜盒将由志愿者进行初步分拣,成色较新、仍可使用的眼镜盒将通过各居委会设立的“眼镜盒爱心漂流角”供居民免费领取,无法使用的则交由街道可回收物 中转站进行资源化处理。这一做法既延长了物品生命周期,也强化了社区共享文化。未来,这一模式还将拓展至慈善超市、邻里家等场所,形成更广泛的资源循环网络。
以训促干
夯实社区管理基础
为提升垃圾分类工作的规范性和长效性,由街道城运中心组织辖区18个居委会、各相关小区物业及保洁人员开展新一轮垃圾分类专项培训。
培训紧扣日常工作中的难点与痛点,通过条文解读、案例分析等方式,强调分类细节与实操技巧,并就分类投放、收集、运输等环节的常见问题提供详细解答,帮助一线工作人员准确把握最新标准、掌握日常分类流程,提升常态化管理能力。
参与培训的工作人员纷纷表示,此次培训内容实用、针对性强,有助于提升日常分类工作的规范性和效率,为进一步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常态化、精细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宝山路街道通过可回收物单品类精细化回收活动与专项工作培训相结合,以问题为导向、以参与为核心、以长效为目标,推进“前端分类投放—中端回收转运—末端资源化利用”的全链条管理,既通过特色活动激发公众参与热情,也通过培训夯实制度基础与人员能力,形成垃圾分类工作良性循环。
未来,街道将继续拓展活动覆盖范围,开展形式更为多样的零拷日、绿色银行兑换等主题宣传活动,积极引入“环保绿小子”等多元志愿组织及社区志愿者力量,共同参与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工作,持续提升社区环保意识与实操水平,通过多元共治推动绿色低碳成为社区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