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 文章详情

这些“中山人”荣获上海市卫生健康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

转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2025-09-29 20:28:03

喜报

为表彰先进、弘扬典型,激励广大卫生健康工作者献身卫生健康事业,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授予60个集体“上海市卫生健康系统先进集体”称号,授予120名同志“上海市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我院心内科荣获“上海市卫生健康系统先进集体”称号,骨科董健、普通外科急诊外科许雪峰荣获“上海市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上海市卫生健康系统 先进集体

心内科集体

葛均波院士带领的中山医院心内科成立于2002年7月,团队成员154人,作为首批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985工程”及“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肩负上海地区乃至全国心血管疾病,尤其是疑难危重心血管疾病防控和诊疗重任,同时致力于提升公众心血管健康认知,推动公众成为守护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中山医院心内科年门诊量突破80万人次,出院人数超3.5万人次,年介入手术量超3.5万例,均居上海市之首及全国前列。团队创造多个首例和第一,创制新型冠脉支架、发明二尖瓣治疗新模式等科技创新,解决了该领域诸多卡脖子问题,获国家级科技奖励6项;倡导泛血管医学理念和胸痛中心建设等疾病管理创新,1999年创建的华东首条急性心梗“绿色通道”,20多年成功救治危重患者万余例,为当前我国胸痛中心建设提供模式借鉴。

2023年度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中国医院及专科声誉排行榜》显示:心内科全国排名第二(综合类医院第一),标志着心内科的雄厚实力和领先地位。近年来,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年度上海唯一,2015年)、教育部“创新团队”建设项目(2013年、2017年)、上海市地高建战略创新团队项目(2019年)资助,被授予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中山医院心内科教师团队)、中国长三角地区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上海市总工会工人先锋号、共青团上海市卫生局委共青团号等荣誉。

上海市卫生健康系统

先进工作者

董健,骨科主任,主任医师,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副会长,他带领团队在脊柱退变性疾病、脊柱转移性肿瘤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完成各种复杂脊柱手术5000余台。他的复杂性多节段脊柱复发性肿瘤整块切除病例被国际权威杂志、中央电视台和新华社等主流媒体报道,他还发表了多篇专家共识和指南;所在骨科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他成立复旦大学脊柱肿瘤研究所,推动脊柱肿瘤治疗的发展。他在骨缺损修复领域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作为第一完成人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相关成果已实现成果转化。

他曾主持包含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在国际上发表SCI论文144篇,近5年有30余篇影响因子10分以上论文。他担任中华医学会科普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他对腰突症的防治工作,获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编出版科普书籍15本,总主编18本,科普视频30部,微电影2部,科普文章500余篇,获益人数超3亿。他领衔成立国内首个大学级别的医学科普研究所,被中国科协认定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24年领衔编写科普教材,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国内首次面向研究生开设健康科普培训课程。他还荣获中央文明办和国家卫健委颁布的“中国好医生”。

上海市卫生健康系统

先进工作者

许雪峰,普通外科急诊外科主任医师,第186批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塞达特分队队长。在两年援摩临床工作中,他带领队员们发挥技术特长,切合当地实际开展诊疗工作,加强医疗环节质量控制。遇到疑难和重症患者,发挥团队力量,确保医疗工作安全有效,并与摩方医护人员交流经验,共促发展。两年间塞达特医疗队共完成门诊5060例人次,急诊8670人次,住院9101人次,大小手术4509台,妇产科接生7609人次,危重病例800余例,麻醉607例。

他在援建期间遭遇新冠疫情,抗疫援摩两不误,所带医疗队零感染,多次得到大使馆表扬。分队2次向摩方捐赠医疗药械,摩方卫生厅称赞“医疗队的工作使中摩友谊上了新台阶”。两年间他在《援摩通讯》共发表文章28篇,让更多人了解援外医疗工作。他带领全队得到2020年度国家卫健委通报表扬,获2020年度上海市抗疫先进集体称号,本人获得复旦大学抗疫先进个人和“十佳援建医务工作者”称号。

点击“阅读原文”   

孙益红教授荣获2025年“钟扬式”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