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戎爱浦东・强军有我”共筑国防长城主题沙龙在位于南码头路街道的菁鸿渡・码头会客厅举办,邀请浦东双拥征文活动的获奖者与退役大学生共叙先辈热血故事、传承双拥情怀。
为展示新区广大军民对强军伟业的深厚情怀,共同谱写浦东新区“打造引领区、奋进尊崇路”主题实践活动的篇章,浦东新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今年推出“戎爱浦东•强军有我”征文活动,向军营哨所、机关社区、校园企业等社会各界征集文章。
征文活动自6月启动以来,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响应,共收集到征文近200篇,题材涵盖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多种文体,作者包括现役军人、退役老兵、军属、双拥工作者、专家学者、学生以及普通市民。
经过军地专家组的多轮评审,最终选出35篇优秀征文,集结汇编成册,形成“戎爱浦东•强军有我”双拥优秀征文集。
当天的主题沙龙以“国防、强军”为主题,共话“戎爱浦东”双拥新建设,共叙军人战友情。沙龙邀请了多位优秀征文的作者分享自己的创作历程。
上钢新村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张洁静在自己的正文中,讲述了上钢新村街道以“创业合伙人”身份,助力退役军人创业项目落地的故事。
“作为退役军人服务站,我们就是要帮助退役军人做好创业的工作,所以我也想通过这样的征文,告诉大家在退役军人创业过程中,还有我们这样一支队伍,可以帮助他们一起去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张洁静说。
另一名作者、上海市华林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王晓云则在征文中讲述了父亲作为老潜艇兵退役不褪色、从深海卫士转型为法律卫士,以及自己在三尺讲台传递军魂的故事。
她告诉记者:“作为一名编外女兵,我可以像父亲说的那样,在三尺讲台上守牢另一种疆域,筑起另一种和平的长城,让孩子们懂得和平的珍贵,也让他们从小在心里种下爱国的种子。”
在随后的面对面访谈环节,分享嘉宾与上海政法大学的退役大学生代表们围绕“我心中的国防长城”这一主题进行对话,在对话中碰撞思想、凝聚共识。
上海政法学院大三学生张万腾就是一名退役大学生,他说:“我深刻觉得现在的退伍士兵工作做得是越来越贴心,从我们创业时的政策指导,到就业时的优势转化指导,再到国防教育中给我们的上场机会,这些让我深刻意识到,当兵的经历不是过去式,而是一辈子的加分项。我想把今天讲座的经历分享给我的战友们,用实际行动来回应这份温暖。”
另一名退役大学生周润发也表示,“国家不仅记得我们的付出,也重视我们的未来,未来我想带着这份感动,一方面做好自己的本职,另一方面和战友们一起参与退役军人志愿服务,让双拥的温暖传递得越来越广。”
当天,“戎爱浦东•强军有我”双拥优秀征文集进行了首发。后续,这些征文集和优秀征文展板不仅将在“戎戎”望江驿、上海中心等地进行展陈,还将发放至新区36个街镇的退役军人服务站和学校、部队等,让更多人深入了解浦东的双拥故事,更好地感受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