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三农 > 文章详情

盐碱变良田、稻香迎国庆,上实东滩千亩盐碱地“国庆稻”开镰迎丰收

转自:上海三农 2025-09-29 18:29:03

金秋九月,稻浪飘香。9月28日,位于崇明区的上实东滩千亩盐碱地改良项目中期观摩会与“国庆稻”开镰丰收仪式,在东滩22区项目现场举行。随着嘉宾们共同推下推杆,现场多台水稻收割机同时启动,引擎轰鸣,标志着承载喜悦与希望的上实东滩“国庆稻”正式开镰,也承载着让更多盐碱地变成“米粮仓”的期待,在将来绘就更加鲜亮的农业绿色发展新图景。

提到上海本地优质大米,崇明岛产的大米是许多市民心中的首选。岛屿坐拥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洁净的水源、肥沃的土壤与无污染的环境,孕育出颗粒饱满、米香浓郁的优质稻米。而深耕崇明东滩农业领域的上实东滩集团,以绿色农业、智慧农业、数字农业为核心,重点发展粮食、蔬菜、水产等产业,打造农业全产业链,使上实东滩园区成为上海优质农产品重要供应基地、生态示范基地和农业旅游观光基地。

耕地是粮食的命根子,盐碱地改良是破解土地资源约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关键举措。上实东滩盐碱地改良项目是响应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是践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具体实践。这片904亩的试点区域,既是响应国家战略的“试验田”,也是探索长三角滨海盐碱地改良的“示范窗”。

经过一年多的科技攻坚,项目交出亮眼的中期“成绩单”。项目团队锚定“土壤健康度提升”核心目标,探索出“科技+生态+农艺”协同改良的特色路径。在技术创新上,联合研发的复合生物改良剂SMR,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取得“改盐、培肥、固碳”三重效果。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4g/kg,pH值从8.6降至8.2以下,盐分稳定在1‰轻度标准内。2023年试验水稻亩产较对照区最高增产23.55%。在工程建设上,补齐排水短板,完成8.5公里沟系疏浚及12座涵洞维修,构建“灌排洗盐+临时拦截坝”水利体系,有效缓解上海滨海盐碱地“涝、盐并存”难题。在生态协同上,推行秸秆还田、绿肥轮作及稻田面源污染“多级生态拦截”,助力土壤健康与生态碳汇功能提升。

“项目的最终目标是在2026年底前实现土壤有机质含量超过28g/kg、土壤盐分稳定在1‰以下,水稻产量较对照区增长10%以上。”上实东滩集团党委书记、总裁李滨表示,“我们希望能够在东滩这片土地上走出一条从盐碱地到生态田,再到健康米的有效路径,将来可以复制和推广到其他滨海盐碱地区,最终推动农业产业实现生态价值和产品价值的双重提升。”

上实东滩盐碱地项目的开展,标志着“盐碱变良田”从蓝图走向现实,是“生态型现代农业”模式的一次生动实践。盐碱地改良需要久久为功,下一步,项目团队将聚焦重点,深化科技赋能,优化改良剂配方,扩大耐盐稻种推广;强化生态价值转化,探索土壤碳汇、绿色金融等结合的长效运营机制;总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上海方案”,为更大范围的盐碱地综合利用贡献“上实智慧”,为长三角乃至全国滨海盐碱地的生态化利用贡献力量。

市农业农村委、市农科院、市环科院、市农技推广中心相关部门负责人,项目协作单位代表、农业专家参加活动。启动仪式后,还组织了嘉宾和员工参观水稻种植区,观摩水稻收割,深入了解项目成果,体验丰收喜悦。

文:陈祈

图:陈祈 主办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