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社会科学院 > 文章详情

【智库声音】文汇报 | 赵晓涛等:“家”的温暖,让青年人才更有归属感

转自: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5-09-29 17:03:50

 点上方“上海社会科学院”关注

本文刊载于2025年9月29日《文汇报》第1版:要闻

昨天,“上海文化人才之家”徐汇城投宽庭项目投用,赵宇鑫入住新居。本报记者 范家乐摄

漕溪路258弄,“上海文化人才之家”徐汇城投宽庭项目于昨天投入使用,140位青年文化人才拿到了新家钥匙,眼中闪烁着安定的光芒。

“你的梦想,值得被这座城市妥帖安放。”接过象征美好生活新起点的钥匙,上影集团新媒体运营人员苗恺宁说,人才公寓政策就像一束温暖的光,照进了忙碌的生活,“它让我明白,这座城不仅期待我们创造精彩,更用心守护着我们平凡的日常。这不仅仅是一个房间,更是上海向青年伸出的温暖双手。”

“上海文化人才之家”徐汇城投宽庭项目由市委宣传部、市人才局和徐汇区联合打造。截至目前,“上海文化人才之家”已陆续推出虹口、普陀、浦东、闵行、徐汇项目,惠及700余位文化人才。市委宣传部正继续加强市区合作,高标准推进文化人才之家项目建设,为文化人才营造高品质安居环境。

安居乐业:梦想照进现实

对于许多刚来到上海的青年文化人才来说,住房曾是他们追逐梦想路上的一大挑战。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赵晓涛告诉记者,他曾在多地求学求职,最终选择来上海,初到上海时,应对租房、通勤、环境陌生等问题,很长一段时间里让他难以真正心安。

徐汇城投宽庭社区位于田林东路、漕宝路、蒲汇塘和漕溪路合围而成的区域,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漕溪公园等公共设施触手可及。“入住这里让一切发生了改变,这里提供的不仅是一处居所,更是一份安心与支撑。”赵晓涛说,舒适的空间设计、完善的公共设施和浓厚的文化氛围,让他没了后顾之忧,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学术研究和社会调研中。

从硬件配套看,徐汇城投宽庭项目提供1283套房源,建筑面积在30至79平方米之间,房型主要为一室和两室户型,均为全装修交付并配备品牌家具和家电,实现“拎包入住”。社区内还打通了直达徐汇日月光商场的通道,让居住在此的年轻人下楼就有“吃喝玩乐购”一应俱全的体验。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的赵宇鑫还没来得及在新家开灶,就找到了一家泰州早茶馆,家乡的味道让他幸福感满满。

文化人才之家所在的3号楼大部分户型都有观景阳台,推窗便是蒲汇塘的水岸风光与城市街景相融的活力场景,大楼设计也兼顾了使用功能与美学体验,采用简约、轻快明亮的色彩搭配。楼内还有公共休闲区,因地制宜配置了各类全时段免费开放的公共活动空间,包括瑜伽房、电竞房、公共会客厅等,可提供娱乐、休闲、健身、自习、阅读、影音体验等多种功能。SMG融媒体中心的全宏博,搬入新家后在窗边摆放好运动鞋架,“中秋节快到了,社区还送来一些小礼物,心里暖暖的”。

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的蔡薛成对室内布置颇有想法。他在房间内的工作台旁添置了柜子和心爱的音箱设备,还为爱宠金渐层猫搭了个小屋,处处显露出对生活的热爱。

“今天刚认识的。”当被问及是否认识邻居时,蔡薛成和赵宇鑫相视而笑。他们对这个新家已产生了归属感。“社区的温暖氛围,这种超越物理空间的情感联结,正是人才公寓项目的独特价值。”

文化交融:共建机制支撑

田林街道的宋阳最近有了社区青年服务官的新身份,并对社区文化人才做了详细研究。她能一下子说出城投宽庭社区的几个数字:这里住着来自23个省份、93个城市的文化人才,65%都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45%以上是研究生,本科及以上占比96.43%;涵盖58家文化单位,涉及81种岗位类型……

数据让她进一步思考:他们是谁?需要什么?我们怎么做?

前期试运营期间,社区组织了入住青年人才开展社群活动,让空间充满活力。例如,世纪出版集团为文化人才设置了“世纪书架”,入住项目的编辑化身为“世纪讲书人”与邻居们分享书籍。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宣传系统人才所在单位党群部门、区委宣传部和街道党工委建立党建共建机制,积极推进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社区共治,实现青年文化人才与社区发展的双向赋能。

一份上海文化人才之家徐汇项目党建共建协议让社区共治的方向具象化了。“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建联建活动,充分发挥各自在专业、人才、场所、渠道等方面的资源优势,着力探索文化艺术赋能社区治理的新路子。”

社区联合7家文化单位共同推出首个党建共建平台“文化好邻居”,涵盖了青年研习会、汇爱能量站、甜灵文化集、艺起美育社、幸福共治坊5个板块。

“有话好好说,深夜要静音,活动靠共创……”的微信社群“网络文明公约”就是住户陈万杰发起的。

“社区治理的金点子,往往来自文化人才的专业视角。”宋阳说,与传统社区不同,这里的治理更多要靠大家动脑筋,一起来拼凑完整。

不只在徐汇区,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上海文化人才之家”闵行城投宽庭九星社区中,闵行区积极调动各方力量,将文化资源与治理资源深度融合,让社区从“管理单元”升华为“情感共同体”。今年3月,城投宽庭九星社区党群服务站启用后,充分利用社区闲置空间,打造“梦想空间”并邀请社区内文化人才成为空间主理人。

这些主理人将与党群服务站一起,推出丰富多彩的活动,从青年养生市集到金秋Citywalk,从音乐党课到青年夜校。党群服务站工作人员也成了居民口中既能谈天说地,又能排忧解难的“阿姐”“阿弟”,让文化浸润与民生服务交织,增强了青年人才的归属感与社区凝聚力,越来越多的文化人才走出来,在社区的公共空间中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

筑巢引凤:“优居”赋能乐业

在“上海文化人才之家”普陀中岚居门前广场,社区“夜活力”正悄然蔓延。“西部里厢·中岚居夜市”自开办以来,已成为周边居民夜间休闲的重要场所。夜市内,文创手作占半壁江山,艺术插画的个性表达吸引目光流连。

“我们在前期调研中发现,周边虽有大型商业体,但缺乏贴近居民、方便可达的夜间休闲活动场所。”西部集团商发公司经理胡彪表示,“我们通过社区文化人才赋能,为居民的夜生活增添品质内容。”

同样,在“上海文化人才之家”浦东世博璟尚,“南仓·璟彩生活家”青年服务共享空间让上海歌剧院青年演奏家谢亦杉连连感叹,“日常有练习乐器的习惯,晚上在家练习又怕打扰邻居,非常需要一个隔音设施好的地方排练”。他特别感谢居委会贴近青年的实际需求打造青年共享空间。

City-cycling南码头骑遇记、当代艺术Citywalk、萌宠嘉年华交友派对、走进甲骨文非遗手作、璟彩绽芳华……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活动创意在世博璟尚社区党支部和社区青年志愿者们的思想碰撞中迸发。在此基础上,党支部有意识地挖掘青年人才资源优势,建立“达人引擎库”,培育起一批社区先锋,为社区发展储备能量。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专业艺术研究博士后翁晨热心于社区公益活动:“用自己的专业特长给大家带来艺术熏陶和提升,充分展现了我们文化青年的社区价值。”

虹口区打造的上海首个文化人才公寓“猎户座”,则探索了城市更新与青年文化人才集聚的创新路径。近期,虹口区聚焦猎户座互联网企业人员集聚的现状,在公寓旁的辛垦书局精心打造互联网优质内容共创空间,搭建常态化活动平台,定期举办研讨会、交流沙龙等,有效链接文化人才与创作人才,推动多元力量共同挖掘虹口历史、讲好虹口故事。

“我们鼓励青年文化人才加强自我管理,也为他们配送理论宣讲、Citywalk、体育健身、读书交友等活动。”虹口区委宣传部相关人员介绍,“让人才实现自我提升和成长,与城区发展双向奔赴。”

这些多样化的实践,共同构建起青年文化人才“安居-乐业-赋能”的良性生态。

文化人才公寓也超越传统居住功能,成为青年文化生产的孵化器、社区活力的激发源、城市创新的实验场。在这里,每个人才既是服务的受益者,更是社区的建设者;每个空间既是资源的汇聚点,更是文化创新的发源地。

(本报记者 祝越

来源:文汇报

制作审核:院党委宣传部

(院科研成果传播办公室)

责任编辑:凌励

扫码关注

上海社会科学院积极响应中央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号召,以构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社会主义新智库为目标,大力实施智库建设和学科发展的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努力成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重要基地,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坚强阵地,成为国内外学术交流的主要平台,成为具有国内外重要影响力的国家高端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