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少不了象征团圆的月饼,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这甜蜜的诱惑确实需要科学对待。别担心,“完全不吃”不是唯一答案,嘉定区中心医院内分泌科医生潘亚红、李秀梅教你科学吃月饼。
核心原则:
总量控制、选择有道、搭配合理、监测血糖
“无糖”通常指不含蔗糖(白砂糖),但主料(面粉、糯米粉)和馅料(豆沙、莲蓉、果仁)本身含大量淀粉和碳水化合物,进入身体后最终还是会转化为葡萄糖。
无糖≠无糖分≠无热量≠不升血糖!绝对不能放开吃。选购时一定要看包装背面的营养成分表,重点关注碳水化合物这一栏的总量(尤其是每100克或每份的含量),这才是影响血糖的关键。
尽量选择迷你装、小克重(50克以下)的月饼。总分量小了,摄入的碳水化合物自然就少了。
如果只有大月饼,和家人分享(吃1/4或1/8块),或者切开分次吃。
杂粮/全麦月饼:膳食纤维多一点,可能升糖稍慢一点(但也要看具体配方)。
坚果种子类月饼:如五仁月饼(注意选择油少、糖少的)。坚果富含健康脂肪和蛋白质,能延缓糖分吸收,但热量不低。
咸味月饼:如鲜肉月饼、云腿月饼(注意脂肪和盐分可能较高)。
低糖水果类月饼(少量):如柚子、草莓等本身糖分较低的水果馅(但加工时可能加糖)。
尽量避免或少吃:
传统高糖高脂馅料:莲蓉(尤其是白莲蓉)、豆沙(尤其是红豆沙)、枣泥、奶黄、流心类、水果蓉(如凤梨蓉)等。它们通常含有大量添加糖和油脂。
冰皮月饼:虽然口感清爽,但糯米粉升糖快,且馅料也常含高糖。
巧克力月饼、冰淇淋月饼:糖分脂肪炸弹。
配料表:成分按含量从高到低排序。如果“白砂糖”“蔗糖”“麦芽糖浆”“果葡糖浆”等排在很前面,说明糖含量高。选择糖添加少的,或者用代糖,如木糖醇、赤藓糖醇、麦芽糖醇,但也要控制总量。
营养成分表:必看“碳水化合物”总量和“脂肪”总量。选择每100克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数值相对较低。注意计算你实际吃的那一小块所含的碳水和脂肪。
最重要原则:吃月饼的那一餐(通常是晚餐),必须减少相应分量的主食(米饭、面条、馒头等)。把月饼当作主食的一部分,而不是餐后零食。
具体替代量:举个例子,如果你打算吃一个50克的迷你月饼(约含20-30克碳水化合物),那么你这餐的主食(米饭)就要比平时减少半碗到一碗。具体量需要根据月饼的碳水含量和你平时的饮食计划调整。建议咨询营养师制定个性化方案。
随餐吃,搭配蔬菜和蛋白质食物,比单独当零食或饭后甜点吃,更能延缓血糖上升速度。
小口慢吃,充分咀嚼,延长进食时间,给身体消化吸收和胰岛素反应的时间。
如果月饼较大,可以分成几小块,分开几次吃(比如上午吃1/4,下午吃1/4),而不是一次吃完。
大量蔬菜打底:吃月饼前,先吃一大份低升糖指数(GI)的蔬菜(如绿叶蔬菜、西蓝花、黄瓜、番茄等),增加饱腹感,丰富膳食纤维。
搭配优质蛋白质:吃月饼时,搭配一些瘦肉、鱼虾、鸡蛋、豆制品或一杯无糖豆浆/牛奶。蛋白质和脂肪可以帮助减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速度。
喝点清淡的汤:餐前喝点清淡的蔬菜汤(少油盐),也能增加饱腹感。
❌避免搭配:避免同时喝粥、果汁、碳酸饮料等高升糖指数的饮品。
餐前测(基准)。
餐后2小时测(关键):了解这块月饼对你血糖的实际影响。如果升幅过大(比如超过4.4mmol/L或80mg/dL),下次就需要调整(吃更少,或换品种,或更严格替代主食)。
睡前测(可选):如果吃得较晚或量稍多,关注夜间血糖情况。
每个人对食物的血糖反应不同。即使是同一种月饼,不同糖友吃后血糖变化也可能不同。所以自我监测非常重要。
餐后半小时到1小时,进行一些轻中度的运动(如散步20-30分钟),有助于消耗部分血糖,促进利用。
血糖控制不佳时:如果近期血糖波动大、控制不理想,建议暂时不吃月饼,可以用其他健康方式庆祝(如吃少量低糖水果、品茶)。
注意其他并发症:如有高血脂、高血压、肾病等并发症,还需额外关注月饼中的脂肪、盐分、蛋白质含量。
警惕低血糖:如果因为吃月饼而减少了主食,或者增加了运动量,要警惕后续发生低血糖的风险。随身携带糖果或葡萄糖片备用。
总结一下,解馋即可,健康为重
第一步:评估血糖 吃前测血糖,>7.0mmol/L暂停计划;
第二步:挑月饼 买配料表含“木糖醇/麦芽糖醇”、脂肪<10克/块;
第三步:分装月饼 提前切成4份,只取1块放入餐盘;
第四步:搭配食用 配1盘青菜+1个鸡蛋,细嚼慢咽;
第五步:动态监测 餐后2小时测血糖,超标记录并调整。
和家人朋友一起分享一块月饼,
情意更浓,负担更轻。
提前祝大家中秋快乐,阖家安康!
来源:嘉定区中心医院
点赞分享给身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