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如约而至,金秋气候舒爽宜人,正是出门运动锻炼的好时节。但需特别提醒:别让本为健康助力的运动,意外变成伤害心脏的 “致命杀手”! 今天,来自上海市同济医院康复医学中心心脏康复科的陈晓霞主管护师、沈玉芹主任医师,护理部的许方蕾主任护师就来大家支招:学会科学运动,才能更好守护身心健康。
运动时发生猝死,大多是由身体潜在的心血管疾病引发的。国际权威期刊的统计数据显示,在35岁以下因运动猝死的人群中,80%存在心脏结构异常的问题,而超过一半的人在生前从未被诊断出患有这类疾病。这些隐藏在身体里的“健康威胁”主要包括肥厚型心肌病、冠状动脉先天异常等。这些人群在进行剧烈运动时,很容易诱发严重的心律失常,危及生命。
更需警惕的是,现代人长期熬夜、压力大的生活方式,会引发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叠加高强度运动时体内儿茶酚胺(影响心脏功能的物质)骤升,可能让看似健康的心脏突发严重问题。
运动前重视检查:运动前的检查必不可少,40岁以上人群需定期做冠状动脉CT排查血管问题,青少年则要通过心电图与心脏超声,及时发现潜在心脏隐患。
警惕危险信号:运动时要多关注身体反应,若出现胸痛、眩晕或异常疲劳等不适,这是身体发出的危险信号,需立刻停止运动,避免风险加重。
选择科学指导:若检查发现心脏问题,切勿拖延,要及时到专业医疗机构就诊,后续也需定期做心脏功能评估,获取科学运动建议。
科技保驾护航:运动时可借助医疗级可穿戴设备,它能实时监测身体状况,提前设置好心率预警阈值,一旦超标便会提醒,为运动安全添保障。
运动猝死的悲剧,本质是人体“发动机”与“使用说明书”的失联。心脏康复的价值,不仅在于修补损伤,更在于教会我们与身体对话——在突破极限与敬畏生命之间找到平衡点。
更多阅读☞
别让电子产品 “偷走” 好视力,这5个护眼妙招赶紧码住→
甜蜜蜜、美滋滋?当心甜食成为“美丽刺客”!
“蒙氏疗法”:在家就可以帮大脑做个“健身操”丨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
欢迎本市卫生健康工作者投稿,相关科普文章与视频等经所在科主任审阅后,投稿至单位宣传部门,经宣传部门提交“健康上海1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