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科技 > 文章详情

科学家X创业者X投资人=N!闪光大脑在这里“链接”未来产业

转自:上海科技 2025-09-28 16:30:30

——“春花秋月何时了?”

——“宵夜一顿不能少。”

近日,在未来启点社区“N计划”第一期“科学家·创业者·投资人”联合实训营上,学员们在互动工作坊的破冰环节,用一句暗号、一次对接,开启了属于他们的创新旅程。组队、破题、跨界资源匹配……这是一次以人才为起点的创新现场,也是一场关于“人才赋能”的深度实践。

该实训营由上海未来启点社区主办,通过定制化的科学企业家培养计划和系统化的赋能机制,持续推动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企业成长落地。

“作为创新创业资源的枢纽,这里不仅连接前沿认知和顶尖人才,也在不断完善挖掘、评估与培养的链路,努力为上海各类创新主体源源不断输送具备多元能力的CXO型人才。”上海未来产业基金总经理、未来启点社区理事长魏凡杰说。

对话·碰撞:路在何方

实训营现场,三十多名来自复旦、交大、北大、浙大等高校和初创企业的学员组成不同小组,开启了为期两天的联合实训营。每一组都要完成一项跨界项目,从资源梳理、需求对接、项目研讨到最后的路演答辩。实训营特意将导师组设为“多元混搭”,既有深耕AI与具身智能的科学家,也有深度投身科技成果转化的投资人,还有曾在大厂、机构担任CXO的创新创业者。

“国内高校院所科研人员创业的成功率不超过5%,很多科学家创立的企业面临‘死不了,长不大’的困境。”在案例实训环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王田苗说。王田苗不仅是机器人领域的权威,更是孵化、投资过3家上市公司和数十家硬科技企业的“创业老兵”。

在未来产业的颠覆性变革里,具有未来商业价值转化赛道、人才的激情、信仰和合伙人机制决定了能否走到最后。在王田苗看来,“科学家创业”分为三类:一类是年纪轻、全心投入的‘小天才’型创业者,他们通常敢于“All in(全力押注)”、敢于知行合一;另一类则是40岁左右、有经验和资源的大厂高管离岗者;第三类是已在产业界有深度经历、擅长并购和拆分上市公司的企业家。“如何从象牙塔走向市场,如何让学术的“idea”转化为产业的“产品”,对大多数科学家来说,最难的恰恰不是技术本身,而是认知、他的人、商业模式的重塑。”

除了像王田苗这样产业界摸爬滚打的资深创业者,实训营里也不乏“技术控”的青年创始人。2004年出生的萝博派对创始人黄一。是现场最年轻的创业者代表,他带来的“全开源人形机器人”项目,不仅融合了机械、电控、运控等多领域能力,更带领团队践行“开源”理念,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目前已获亿元级投资。

破壁·共创:走向闭环

两天的实训营,没有所谓的“神秘配方”,更像一次创业路上的实地拉练。每一组的路演方案,都要经历团队博弈、导师“挑刺”、同行建议,最终把想法落到现实中。

“在资本热度和热情高涨的状态下,大家更需要理性看待创业的初心,尊重技术客观规律,穿越周期。”在《关于具身智能的冷实践和热思考》的分享中,上海未来产业基金总监方苑向学员强调。她提出,用九个关键问题不断自问自答,比如“‘从0到1’,哪些是你坚信的非共识”“你的非技术壁垒在哪里?”“你的价值主张是什么?”“你的增长飞轮是什么?”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却成为学员们反思自我、锤炼认知、打磨创业初心的试金石。

学员们普遍认为,“科学家创业的难题,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认知碰撞、团队配置、商业判断,每一步都离不开持续的自我更新和外部赋能。

未来启点社区主任李然介绍,社区有意识地将“人才挖掘、评估、培养与赋能”拉成一条全链路:通过人才画像、深度访谈、项目实训、导师问诊等多维度手段,把真正有潜力、有激情、有商业落地意愿的科学家和创业者筛选出来,持续观察与陪伴,形成长线支持的“人才池”。这里不是传统的项目孵化器,而是聚集认知、资源、资本、场景的“超级连接器。”李然说,“我们最希望沉淀的,是能对未来趋势和人才成长产生真实洞见的数据与案例。”

在这样不断试错、不断打磨的过程中,一批真正有创新精神、商业眼光和成长潜力的科学家型创业者,正在慢慢浮出水面。

“上海科技”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企业及专家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

作者:蓝悦

↓分享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