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科协 > 文章详情

输液时抽出“虾线”状血条!?我还有救吗……

转自:上海科协 2025-09-28 11:18:39

你有输液时从“血管”中抽出“虾线”的经历吗?最近,社交媒体上有许多网友晒出“血管出血栓的图片:

来源:小红书网友

这些看似吓人的“血管杂质” 真的是“血栓”吗?抽出这样的“虾线”状血条,我是不是真的没救了?

血管中抽出的“虾线”,真是血栓吗?

回抽输液时的常规操作。回抽时有回血,是针头位于血管内的重要标志确认针头在血管内以及回血通畅才能继续进行输液[1]

我们利用新鲜鸡血尝试还原回抽时“虾线”的形成过程

1)新鲜鸡血在体外大概45s左右就会形成血凝块;

鸡血形成的血凝块

2)准备一个装满水的注射器;

连接留置针的注射器

3)留置针的针管内抽满新鲜鸡血;

充满鸡血的留置针

4)在45s左右,回抽1ml注射器,发现鸡血部分凝固;

凝固的鸡血流进注射器

5)更换注射器内自来水,获得干净清爽的“虾线”血凝块。

产生“虾线”

 结论 “虾线”是血在留置针里凝固产生的。

但这种“虾线”貌似并没有网上的照片长?于是我们又找来一个输液皮条

通过把鸡血抽进皮条内,“蚯蚓”状的长条血凝块出现了

“蚯蚓”状的血凝块

看到这里你应该明白了,“虾线”并不是从血管里抽出的血栓!它只是血液在留置针内凝固形成的血凝块。

这是因为,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2] 血栓是指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的有形成分黏集而形成固体质块。[3] 所以体外产生的“虾线”只能被称为血凝块体内产生的“虾线”才能叫做血栓

血凝块出现的原因主要有:

1)留置针或者中心静脉导管(后面简称导管)留置时间过长;

2)导管使用后未规范的使用肝素封管,管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3)机体本身处于病理的高凝状态常见于长期卧床、高龄、肿瘤等患者群体)。

血管里的血栓无法使用常规注射器抽出,网传的“虾线”都是留置在人体内的导管内产生的血凝块,只要不推进血管里(或只在表浅静脉里)不会有严重危害。

体内产生“虾线”,我还有救吗?

真正的血管内血栓是血液在血管腔中异常凝结形成的,主要由纤维蛋白网络红细胞构成。血栓形成常有三大病理基础血管内皮损伤(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流状态异常如长期卧床血流缓慢)、血液凝固性增高恶性肿瘤高凝状态等)。

点击下方查看真实血栓图片

高能预警!

图片可能引起不适

大隐静脉内取除的血栓

血栓的形成堪称“血管堵车事件”堵住冠状动脉可能导致心梗,堵住大脑动脉可能导致脑梗死,住下肢动脉(见下图)可能导致坏疽,堵塞肺动脉起肺栓塞……

不想被拴住,可以从放下你的二郎腿做起……

红框内的下肢动脉血栓被清除

不同的血栓治疗方式也是不同的[4]。没有明显临床症状的血栓大部分可以保守治疗,通过抗血小板、抗凝等活血的手段治疗和延缓血栓的进展。

对于危害严重的血栓目前也有多种方法可以治疗如导管抽吸(抽吸术像用吸管吸果冻)、导管溶栓(使用溶栓药物直接作用在血栓身上)、机械导管吸栓(通过机械的负压和旋切作用)、取栓支架取栓(支架回收器像张开的小网,把血栓“兜” 出来)……

点击下方查看被滤器拦截的血栓

高能预警!

图片可能引起不适

然而,这些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操作困难、容易产生血栓残留、导致血栓移位等,适用的场景也不大相同

会 “搓棉花糖” 的血栓终结者

不过近期,斯坦福大学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的Milli-spinner血栓切除系统[5],给血栓治疗带来了新突破。

这个切除系统借鉴了用于挖地铁的“盾构机”的原理,造出了直径仅1.2毫米的“迷你盾构机”。它通过最高40,000转/分钟高速旋转,能像搓棉花糖一样出血栓中的红细胞,并将松散的纤维蛋白网络压实原本6.5毫米的血栓,在100秒内就会缩成原来的5%,变成一小团致密的纤维蛋白“核心”再通过抽吸术轻松“炫”走血栓,效率是传统方法的8倍。

来源:youtube@Zhao Lab

这项技术的优势不仅在于高效,更在于安全性更重要的是,它几乎不会产生血栓碎片,避免了远端栓塞的风险。而且,“迷你盾构机”始终在导管内操作,不会直接接触血管壁,与传统方法相比,大幅减少血管内皮损伤。其可调节的尺寸(1.2毫米至2.5毫米)能适配不同粗细的血管,从脑部到四肢的血栓都能应对。

研究团队表示,最快3-5中风、肺栓塞等血栓患者就可能用上这项技术到那时,医生或许能像操作内窥镜一样,通过微创方式精准清除血栓,大幅提高治疗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李玉红, 张媛媛, editors. 静脉输液治疗典型案例分析与讨论. 2014年河南省第三届静脉输液安全管理培训班暨第四届PICC临床应用高级研讨班; 2014; 中国河南郑州.
[2]朱大年王. 生理学. 第 9 版 ed: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8.
[3]李玉林,文继舫,唐建武. 病理学. 8 版 ed: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4]李晓强, 张福先, 王深明.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三版).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7;9(04):250-7.
[5]Chang Y, Wu S, Li Q, Pulli B, Salmi D, Yock P, et al. Milli-spinner thrombectomy. Nature. 2025;642(8067):336-42.

来源:上海科技馆
作者金永志,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血管外科 主治医师;黄荣,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血管外科 副主任医师
鸣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 黄荣 为本文提供科学指导。
编辑:公子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