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 分 《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 “秋分者,阴阳相半也, 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暑热消退而寒凉未至 赏明月、放纸鸢、品秋味 人间乐事 本期诵读嘉宾 蒋宗婷 胡玮祺 王钰倩 陈姗 虹桥品汇诵读团 虹桥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虹桥品汇)是按照上海市委市政府要求,由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管委会主导,闵行区政府支持,东方国际集团牵头运营的承接和放大进博会溢出效应的“6天+365天”常年展示交易主平台,同时也是“丝路电商”辐射引领区建设和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重要抓手和平台,致力于打造进博成果集中展示地、进口商品集散地和国际贸易企业集聚地。 诸妤诺 闵行区爱博果果幼儿园 大四班 《名画里的二十四节气:秋》 作者:文小通 编著 出版社:文化发展出版社 索书号:P462-49/0493-4#3 秋分时节,天高云淡,正是游玩的好时节,古人自然不会辜负这大好秋色。《名画里的二十四节气:秋》中,作者选取了萧云从《秋山行旅图》、仇英《赤壁图》、蓝瑛《白云红树图》等画作,描绘了古人秋日亭中对弈、江上泛舟、登高赏枫的场景。新虹图书馆一楼大厅,正举办一场秋日主题书展“秋光醉画:且以喜乐 且以永日”,欢迎读者朋友们在书中品味秋日的闲适雅趣。 《名画里的二十四节气》系列图书分为春、夏、秋、冬四册,以两个小学生与四位季节神“相遇”的奇特故事,讲述了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历史及对古今生活的影响。书中涵盖节气介绍、农事日历、七十二候、二十番花信风、民俗节日、古诗词和谚语等多个知识板块,并穿插500多幅如《清明上河图》《江乡胜景图》《桃源仙境图》等中国传世名画。 《月亮的人文史:近代中国的月亮认知、书写与话语》 作者:黄兴涛 代聪 等著 出版社:黄山书社 索书号:P184-49/4893 一部有别于自然史、社会史的近代中国人文史。 一部聚焦近代中国人对月亮的认知、想象、书写和话语的学术著作。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黄兴涛领衔撰著的《月亮的人文史:近代中国的月亮认知、书写与话语》,以近代国人对“月亮”感知的变化为切入点,探讨月亮的近代新知(如月食和月球新知识)的传入、论争、接受,国人对月球新意识、新观念的产生、演变,诗词和小说中月亮的文学意象之变化和书写,“嫦娥奔月”各种戏剧的新编与排演,各式“月球旅行”科幻故事的想象,以及中秋节日习俗在近代的变迁等多角度多层次的内容。 《追风筝的人:珍藏纪念版》 作者:[美]卡勒德·胡赛尼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索书号:I712.45/4637-6 1999年,本书作者卡勒德·胡赛尼偶然看到塔利班禁止阿富汗人放风筝的新闻。 放风筝,恰恰是他小时候在喀布尔最喜爱的活动,胡赛尼因此写下了一篇小故事,“9·11事件”后,胡赛尼将这个小故事扩展成了《追风筝的人》:“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回首前尘,我意识到在过去二十六年里,自己始终在窥视着那荒芜的小径。” 2006年,因其作品巨大的国际影响力,胡赛尼获得联合国人道主义奖,并受邀担任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他还创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基金会,为阿富汗的难民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海派药膳》 作者:胡国华 宓轶群 赵永汉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索书号:R247.1/4662 秋分之后,暑气渐消,凉燥渐起,饮食宜以温润为主。由上海市名中医、朱氏妇科流派第四代传人胡国华教授,携手上海市中医医院副院长宓轶群、上海市名中医孟仲法传承弟子赵永汉共同编撰的《海派药膳》,收录了多道适用于秋季的药膳方,如可健脾养心、实肠止泻的芡实藕粥,以及能健脾胃、润五脏的四米粥等。 书中不仅详细介绍了每道药膳的组成、制法、用法、功效及方解,便于读者居家制作,更系统梳理了药膳的历史、发展以及现代研究。此外,本书还针对流感、慢性胃炎、脂肪肝、痛风、头痛、老年糖尿病、小儿咳嗽、过敏性鼻炎等常见病症提供了相应的药膳疗法,帮助读者在日常饮食中实现养生与保健。 《美食与文明: 帝国塑造烹饪习俗的全球史》 作者:[美] 蕾切尔·劳丹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索书号:TS972.1-091/4474 民以食为天,5000年来,食物烹饪一直是百姓关注的重点。 伦敦大学学院历史和科学哲学博士蕾切尔·劳丹以全球为舞台、帝国为视角,系统追踪了主流饮食的演变轨迹。她深入剖析烹饪发展背后的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等多重因素,透过看似平常的饮食习惯,揭示食物所承载的权力结构与意识形态想象。凭借跨学科、多视角的研究方法,重构了过去五千年间烹饪宇宙哲学的演进历程,富有趣味地阐述了高低阶饮食之间的分野、食品工业化的利弊等现象,避免落入将往昔饮食浪漫化的美丽误区。 新虹图书馆二十四节气书单——秋分篇 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 自2018年起 将每年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 这是首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