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虹口 > 文章详情

沪语搭台、服务唱戏!北外滩“乍物社”启用,让新就业群体融入海派烟火

转自:上海虹口 2025-09-27 17:52:32

适宜的空调温度、充足的热水供应、温馨的环境布置、详细的街区介绍……近日,位于乍浦路252弄门口的北外滩街道第一综合网格新就业群体休憩港湾“乍物社”正式启用,通过党建引领,联动乍浦路街区商户、区域化党建单位及昆山居民区党组织等多方力量,为外卖员、快递员打造休憩驿站。同时,计划以沪语小课堂为纽带,让新就业群体在文化熏陶中找到城市归属感。

首场活动围绕“专属服务+节日关怀”,在街区“美食金选”餐饮店铺玛格萝妮和“乍物社”举行。39岁的范师傅是一名外卖骑手,他在这片区域的大街小巷奔波了10余年,虽为异乡客却有故乡情。他表示,乍浦路大名鼎鼎,走进“乍物社”看了介绍,自己对这条街有了全新的认识,非常自豪能在这里工作,也非常感谢街区能关心关爱户外工作者。

记者了解到,这个面积仅有10平方米的“微空间”,诞生背后凝聚着周边居民、商户和新就业群体的共同心愿、共同努力。乍浦路昆山街区党支部工作人员介绍说:“‘歇脚难、喝水难、应急难’是户外工作者的普遍困扰,‘乍物社’就是要精准解决这些需求。”大家多次走访辖区外卖站点、快递网点,记录下“希望有热水”“需要临时充电”“想有应急药品”等20余条需求,最终以“实用便捷”为核心,将两大基础功能作为“乍物社”的立身之本。一是打造能量补给站,确保饮水机始终冷热水充足,多接口快充设备随时待命,便携雨衣、折叠座椅按需取用,彻底解决户外工作者的临时需求。二是打造医疗救助站,分类摆放藿香正气水、创可贴、防蚊用品等药品,方便户外工作者能快速处理轻微中暑、磕碰擦伤等情况,筑牢健康防线。

此外,昆山居民区党组织在得知有部分外卖骑手想学沪语的需求后,主动牵头发动社区内退休教师、老上海居民,组建沪语志愿者队伍,化身新就业群体的“方言向导”,手把手教授实用沪语。例如,送单时跟居民说句“侬好”,一下子就拉近了距离。又如,遇到老人问“啥辰光送到”,“辰光”指的是“时间”,就能顺畅沟通了。

除了基础对话教学,街区党组织还将和昆山居民区党组织联合,在“乍物社”定期开设“海派文化小课堂”,组织社区老党员带新就业群体逛乍浦路老字号,从生煎的制作技巧到石库门的建筑特色,从昆山公园的历史故事到街区的变迁脉络,让新就业群体在学方言的同时,切身感受海派文化的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乍浦路昆山街区党支部创新推出“分时店长”机制,让服务更“对味”。据悉,站点原本以半天、一天为服务时长,不少商户都面露难色,生意和社区服务不能两头兼顾。为此,街区党组织想到了“一小时”为服务单元,联合大家共同制定“服务排片表”,自助认购服务时长、服务内容。上午10点至中午12点,上海邮政博物馆志愿者给社区居民、午休的白领带来了自制的文创产品和邮储产品。下午1点至2点,福和面馆准备了自制酸梅汤,为刚结束午餐高峰配送的外卖员解暑。下午3点至4点,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接手,开展量血压等义务服务。晚上6点至7点,玛格萝妮餐厅准备了点心,社区志愿者做好了准备,在交流中教授“哪里买东西实惠”“哪条路不堵车”等实用沪语场景对话。

从解决实际需求的功能服务,到助力文化融入的沪语教学,再到街区党组织牵头的“定制化关怀”,“乍物社”以沪语为纽带,为新就业群体搭建了“休憩+融入”的双重平台。接下来,北外滩街道将坚持党建引领,持续联动辖区各级党组织优化服务,让更多户外工作者“会说沪语、融入街区、扎根城市”,共同打造更多温馨的港湾、书写温暖的故事。

记者:张雯珵

图片:张雯珵

编辑:张雯珵

大增242.42%!
上海碳秘馆上新!
无人机+“障眼法”!今天这场“大练兵”超有料!
全区首创!这个街道发布“外摆位”实施指引,街区烟火气更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