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今日闵行 > 文章详情

本地人盖房子,可讲究了……丨闵行情

转自:今日闵行 2025-09-17 22:00:05

时光流转
当年蟠龙塘畔的紫薇花
争相绽放的景象早已成为过往
在书中我们却得以
重新走近紫隄村
领略这方土地独特的人文历史之魅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二十九季,我们邀请了闵行区实验小学的学生来诵读《老巷陈香辑·风过紫隄暖》今天,你将听到的是《村野旧事系乡愁(节选)

本地的乡间曾有许多老手艺人和老行当,老一辈人一定对它们尤为熟悉。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一些老行当尚偶有见到,而另一些却已经不知不觉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这些老行当承载着老一辈人们生活的经历与回忆,现略为一述,聊表对旧时的思念。

造房

本地的民居主要用砖瓦、木料建成的平房(也称瓦房)。一户人家通过几世人的努力,或许能造上三五间房子,往上三五代家人。

开工那一天,作(筑)头师傅(建筑老板)来,他根据东家(主人家)造房的意图,也不画图纸,便在指定的地基(工地)上敲桩定位,放大样(划石灰线)、下手挖坑道(俗称夯沟)。在坑道中倒入碎砖乱石,并用“木人”(木墩子)或石块或铁块反复把碎砖乱石夯实夯平。再在夯层上砌个三五层砖头,这叫作“基”。在基上放置圆石,这叫作“础”。成语“础润而雨”的础就是这个东西。

然后在础上树立木头,这些木头称作“栋”(俗称顶梁柱)。又在栋与栋之间架横木,这横木叫作“梁木”,它和其他梁木要托起整个屋面的重量,特别是头梁还得承担整个屋屋脊的重量,俗称“挑大梁”。最顶上的那根关梁一定要安置得相当端正,因为接下来安放的二梁、三梁等都要向上梁看齐,“上梁不正下梁歪”的民谚由此产生出来。栋梁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房子的框架搭好后,接下来还得在栋与栋中间砌砖头成墙壁,东西两头厚的叫墙,南北前后薄的叫壁。“隔墙有耳”说的是墙再厚也要防备有人偷听,“凿壁借光”说的是壁薄故一凿就穿。

前后壁上开门窗,梁与梁之间钉木头椽子,最下面的一排叫出头椽子。因露点在外面,经常经风受雨往往最先烂掉,于是有了“出头椽子先烂”一说。椽子上盖面瓦(类似薄砖,也叫望板),在面瓦上将瓦片朝天自下而上盖上去的称铺底瓦,将瓦片覆着盖在底瓦上的称盖顶瓦。瓦片盖妥,然后用纸筋灰做瓦头(封屋沿,否则鸟雀会钻进去作窠,引来蛇鼠)。房顶上用瓦片竖起来排成一条居高临下的屋脊,既不漏雨又美观。“高屋建瓴”成语出自于此。

盖瓦(资料图片)

接下来就是装门窗,门窗转动的部位叫“户枢”(中心),经常转动很是光滑,虫子无法在此生存,“户枢不蠹”就是说这个事。再用纸筋灰粉刷墙壁。最后做各种屋内的装饰。在地面与墙壁交接处往往钉有一条窄窄的木板(踢脚线),防止污染墙壁,在建筑术语中称作“廉”。《说文》:“廉,仄也。堂之侧边曰廉。”通俗地说就是踢脚线,防止地面上的脏东西玷污了干净的墙壁。今日说的廉政即取义于此。

说了半天好像不是在说造房子,而是在谈营造术。真是应了《红楼梦》中一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在古代造房子不是有钱就行的,必须严格遵照朝廷规定的制度去建造,什么等级的人造多大多高的房子,甚至连门窗的高低大小都有严格限制。装饰、颜色也有限定,梁柱上不能随意雕刻犯忌的图案(如龙似凤),明黄色是绝对不能用,刻了用了就是犯上,轻则吃官司,重则杀头。

在造房过程中上梁日极为隆重,主人家一定要办上梁酒,宴请亲友及工匠。新房落成后,请道士念经做法事,驱鬼邪,叫“净宅”“五雷镇宅”。至此大功告成,主人家选吉日乔迁入住。按照传统习惯,一家人要三世、四世同堂地居住在一起的。可以说一座房子就是一段厚重而凝固的历史。

2023年5月起,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二十八们邀请了闵行区实验小学的学生来诵读《老巷陈香辑·风过紫隄暖》。紫隄不仅有华漕小锣鼓、皮影戏、漆器艺术等民间传统艺术,还流传着大量诸如谢家巷头大银杏、吾东殿、纸兵纸马以及半节金链条等民间传说,这些情节跌宕的民间故事折射出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本书作为“发现闵行之美”文史丛书“老巷陈香”辑的组成部分,主编收集、整理、撰写了大量关于紫隄风物、民俗和历史故事,来还原这块土地的历史风貌。

2025年8月起,第二十八季正式开启,每个工作日的21:30,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

朗读:闵行区实验小学畹町校区 陆玮捷
编辑:陈依婷

初审:方佳璐

复审:石思嘉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