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第一教育 > 文章详情

不能用“AI”代替“爱”!AI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要避这些“坑”……

转自:第一教育 2025-09-17 21:08:44

“人工智能+”将给现代学习方式带来怎样的变化?怎样用好AI大模型助力教与学?怎样避免因AI工具的使用而造成无效学习?作为教师、家长和终身学习者,有哪些AI“神器”可以用?哪些“坑”要避开?

9月13日晚,“市民读书汇”第六期活动在上海书城福州路店举行,来自上海开放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和终身教育、家庭教育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一线教育工作者与市民齐聚一堂,共同探讨AI时代教育变革中的诸多关键议题。

人机协作新图景

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李家成教授认为,AI正重塑教与学的生态。从教学资源层面看,AI使得知识获取变得前所未有地便捷。以往教师为寻找合适教学素材需耗费大量精力,如今借助智能搜索引擎与教育资源平台,丰富多样的课件、案例、视频等能瞬间呈现。如在线课程平台利用AI算法,精准推送契合教师教学风格与学生学习水平的课程资料,极大提高备课效率。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上海家长学校家庭教育特聘教师王行认为,教育的“五育”都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工具。例如,新手班主任可以虚拟操练家访的过程和与不同风格的家长沟通的多元情境,通过更有趣、更具实效性的学习进一步提升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AI助力个性化学习成为现实。上海开放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王雅婕结合自身教学经历提出了人工智能对文科的挑战与机遇。比如,AI可以瞬间生成一篇结构完整、论据清晰的文章,总结一份文献综述,翻译一首古诗并给出赏析。学生以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完成的查找、记忆、归纳、写作等任务,AI能做得又快又好。

那么,“学生还要背古文、练写作吗?”“文科的价值在哪里?”王雅婕认为,文科的核心还应该是思辨、批判以及共情。AI不是文科的“掘墓人”,而是将文科教育从“知识灌输”中解放出来,推向其他可能性的重要工具。在大量运用AI的时代,教学重心需要革命性转移。

从教学上来看,教师的评价重点不再是最终那篇“完美”的作文,而是学生与AI协作的过程:提示词是否精准?如何甄别和筛选AI生成信息中的事实错误和逻辑漏洞?如何将AI的初稿打磨成融入自己独特思考和文风的作品?这本身就成了另外一种批判性思维和写作的高阶训练。

在王雅婕看来,人工智能影响着演奏和创作,可以将人从旁观者、“欣赏者”转化为“共创者”。机器人虽然实现了某一种技术或者目标,但难免“只有技术,没有情感”。在人机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必须凸显人的主体性价值。

她认为,在创作层面,AI的确极大地降低了音乐创作的门槛,让作曲从一种“专业技能”变为更多人可及的“表达语言”。因此引发的新思考:“创作”的定义是什么?当输入一段文字描述就能生成音乐时,创作者的角色更多地转向了“创意提出者”和“审美决策者”。

警惕过度依赖

AI赋能教育并非一路坦途。李家成教授强调,在享受技术便利时,需警惕可能出现的问题。例如,从伦理层面看,AI算法的数据偏见问题不容忽视。若训练数据存在偏差,算法生成的学习内容与评价结果也会失准,可能导致对部分学生的不公平对待,限制其发展机会。对学习者而言,个人不能丧失对学习自觉、学习质效的高度敏感和责任感。每个人都需要熟悉、应用人工智能,但也不应放弃批判性,且尤其不能脱离自然——要保持人本身的“智能”。对全社会而言,AI向善的全球共识和社会自觉,只能加强、不能减弱。

在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培养方面,过度依赖AI存在弱化学生自主思考与创新能力的风险。上海市终身教育研究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上海开放大学宝山分校副教授杜鹃认为,当学生习惯借助AI完成作业、解答难题时,可能会逐渐丧失主动探索与深度思考的动力。例如,写作时过度使用智能写作辅助工具,虽能快速生成文本,但学生难以锤炼自身文字表达与逻辑构建能力,导致无效学习。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有哪些优势?

上海开放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孙传远认为,教师的一部分烦琐重复的劳动被人工智能取代了。随之而来的,教师的工作重点可能会发生转移,但教师的核心优势不会被替代。

一是情感交流与人文关怀。AI能识别情绪并给出预设的安慰话术,但只有教师才能给予真诚的、有温度的关怀。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拍肩、一段基于多年相处而产生的信任关系,是任何算法都无法复制的。这种情感支持是学生建立安全感、自信心和内在驱动力的基石。

二是价值观塑造与人格引领。教师是“人”的榜样,他们的言传身教、对知识的好奇心、对真理的坚持、对学生的负责态度,本身就是在为学生塑造完整的人格和价值观。教育归根到底是“以人育人”。

三是创造力与灵感的激发。AI擅长组合与优化,但无法进行真正源于生活和情感的原创性思考。而教师能通过一堂精彩的课、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一次跨学科的联想,瞬间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这种基于人类独特经验和直觉的“灵光一现”,是创新的源头活水、个性化的引导。

AI时代如何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上海开放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林晓英认为,“教育家精神”从来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融入日常教学细节、贯穿育人全过程的价值追求。

作为教师,首先要有以人为本的“仁爱之心”,把“育人的温度”放在首位。把每个学习者的独特性都放在心上,用爱心陪伴学习者化解困惑,用鼓励激发他们学习的自驱力。

其次要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在变革中探索“育人新路径”。教师需要坚持学习,和学生一起拥抱新技术,借助人工智能创新教学模式,适配学生需求,指导学生学习。

最后要有坚持本职的“责任担当”,在技术浪潮中守好“育人底线”。在教育与科技合作中,要清醒把握教育的引领作用,避免技术误用和滥用带来的教育偏差。

不是用“AI”代替“爱”

面对AI时代的教育变革,家校社协同育人刻不容缓。李家成认为,AI可以用于基于儿童学习的变革,建立通达学习型家庭、形成代际学习新结构。通过人工智能助力信息获取、开展对话、助力人类行动,进而以联通、生成的方式,支持家庭学习、代际学习。而学校可以在指导家庭使用AI中发挥作用,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环境。

当今时代无法拒绝AI,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如何引导孩子合理地使用AI。杜鹃认为,作为家长,要避免孩子陷入AI幻觉而不自知。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保持探索发现和创新实践的能力。

家庭教育的本质是爱,表现形式是亲子关系,呈现载体是亲子互动。AI虽然与爱同音,但是AI对家庭教育的介入,不是用“AI”代替“爱”。

上海市终身教育研究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傅蕾副研究员提出,家长要巧用AI的海量知识库,让它成为孩子打开世界的助手,要陪同孩子共同经历“建构”的过程,在陪伴的过程中增进家庭情感。随着AI成为“家庭成员”的一部分,家长角色也应从无所不知的“超级父母”转变为终身学习的“同窗陪伴”。

傅蕾认为,社会力量的参与可为AI教育注入活力。她提出,家校社协同的核心是学生,最大的困难是“看不见学生”。应借助AI的数据治理功能,构建完整的、动态的、持续的学生数据画像,让家长、学校、社区等各方看见“同一个学生”,为更好地协同搭建基础与可能。

据悉,本次活动由上海开放大学、上海书城主办。“市民读书汇”自今年4月启动以来,已成功举办多期,成为市民深度阅读、交流思想的优质平台。


文字:白羽

摄影:谈乐达

编辑:曹轶姗

校对:曹铒

责任编辑:吴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