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场特色活动,线上线下吸引超1.6万人次参与,随着上海市“政府开放月”五周年落幕,虹口区一年一度的“公开之约”也于近日收官。8月以来,全区活动围绕“优化营商环境”主线,从政策解读到场景服务,以政策为路标、以互动为纽带,用“看得见、摸得着”的阳光政务,着力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在广中路街道“开店一件事”政策解读活动现场,经营者们围在可视化指引图前仔细询问。工作人员将限额以下小型装修报备、户外招牌备案等4项开店关键事项,从抽象的政策文本转化为“宣传片+材料清单+办理流程图+合规案例”的“明路指南”,还针对“涉企检查码”政策展开专项讲解,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直观清晰的形式,让政策真正变得“听得懂、好操作”。 从街道层面的实操指引,到区级部门的深度解读,虹口区“政策公开讲”品牌今年迎来再升级。区财政局专场活动以“一把手讲政策”的新颖形式,聚焦企业最为关切的“虹企贷”“商会贷”等金融支持政策展开专题解读。这种形式不仅打破了政企之间的信息壁垒,还能当场牵线银行直接对接企业需求,推动政策落实到企业发展的“实处”,实现政策服务模式上的创新。
上月底,曲阳路街道邀请居民走进赤峰就业工作站,站长带领参观大厅,手把手教用“乐业虹口”智慧平台查岗位、报培训,详解“创业梦想屋”帮扶举措。当天同步举办的“职引未来、筑梦青春”招聘会也吸引了众多居民参与了解,有人当场联系家中待业亲属推荐咨询,工作人员实时帮助居民匹配岗位,让就业服务“看得见、用得上”。
四川北路街道将营商服务从“窗口办理”直接送到“企业门口”。刚揭牌的“川聚企业会客厅”位于滨港商业中心,能为企业提供全周期“一站式”解决方案:初创期提供政策咨询、融资对接,成长期助力人才招聘、市场拓展,成熟期推动品牌升级、跨境发展,全方位赋能企业成长。依托“川聚企业会客厅”平台,各部门将服务下沉至实际场景,为企业群众提供“沉浸式”便利体验。
外籍人士深度参与是虹口政务公开的鲜明特色。作为政务公开观察员,阿根廷籍的吴飞得用一口流利的上海话分享参与经历:他不仅在涉外政策咨询活动中用双语为外籍人士解读人才服务政策,还化身政策“传递者”——日常收集群众对政策落地的意见建议反馈政府。虹口区今年成立的国际文化志愿者队伍,更吸引越来越多外籍人士加入公共文化活动,让政策宣传与服务体验更具国际化氛围。这些活动让外籍群体从政策“体验者”升级为“参与者”,为政务公开注入多元视角。
政社合作也迎来深化拓展。在刚举办的政社合作备忘录签约仪式上,虹口区政府办公室与上海创新创意设计研究院、上海环太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北科创生物产业园、上海晋江商会等4家单位签订第二批政社合作备忘录,在政策咨询、政策培训等领域持续发力。现场,上海创新创意设计研究院被授予“政策创享会客厅”称号,并发布首期服务清单,未来将作为政策解读、政企交流、资源对接的固定阵地,进一步打通政社协同的“桥梁”,让政策服务更精准地触达需求端。
多年来,虹口区始终锚定“政策指路、服务连心、协同发力”,让“政府开放月”不仅是政务公开的“实践窗口”,更成为营商环境持续升级的“赋能驿站”。未来,虹口区将继续深化政策精准传递、场景化服务与多元共治模式,让每一项政策都落地有声,每一次服务都贴近民心,为城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