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50岁男性张先生(化名)因高热、腹泻、乏力合并少尿等症状,被家属送至上海瑞金医院急诊。入院检查提示:肾功能明显受损,肝功能异常,感染指标升高,最初,患者以脓毒症收入急诊EICU。
入院后,急诊赵冰副主任医师带领团队详细追问近期活动史。患者回忆,7月上旬返乡参与插秧,一下午在稻田涉水,当晚小腿出现皮疹;其后约一周陆续出现发热与少尿,但未就诊。结合“近期涉水暴露+发热+肝肾功能受损”的临床线索,团队中的史雯医生首先考虑钩端螺旋体感染的可能。
当晚即刻开展两项并行举措:其一,启动覆盖钩端螺旋体的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其二,送检宏基因组测序(mNGS)以尽快明确病原。同时因少尿与代谢负荷升高,予以一次血液透析以减轻肾脏负担。第二天,NGS提示为“句号螺旋体”,与临床判断一致。综合患者状态,抗菌方案调整为头孢曲松联合左氧氟沙星。随后患者尿量在第2天恢复,体温与腹泻于第3—4天明显改善,EICU观察约一周后转入普通病房巩固治疗并康复出院。
赵冰介绍,钩端螺旋体病为人兽共患病。鼠、猪、犬等动物的尿液可污染水体与泥浆,病原体可经皮肤微小破口或黏膜进入人体。起病通常表现为发热、头痛、肌痛,可见结膜充血;部分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黄疸和急性肾损伤(少尿/无尿)。重症者可有明显的肺、肝、肾以及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出现肺出血、黄疸、DIC、休克,甚至死亡。治疗关键在于尽早、足量、规范的抗菌药物。
如在近两周内有稻田、泥浆或洪水等涉水经历,随后出现不明原因发热、肌痛、黄疸或少尿,应尽快就医并主动告知涉水暴露史。涉水作业时尽量穿戴防护用品、覆盖伤口,作业后及时清洗消毒,避免赤脚或徒手接触可疑水体。钩端螺旋体病可防、可治,关键在早识别、早用药、早治疗。
撰文:张子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