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奉贤 > 文章详情

这个毗邻高校的“全国文明村”不一般丨《奉贤报》“我与乡村有约”特刊

转自:上海奉贤 2025-08-22 17:33:45

当前,我国农村正发生着深刻变革,展现出崭新面貌、丰富样态和多元功能,孕育着新时代的乡村文明和人文精神。近期,《奉贤报》协同区作家协会,遴选本区9个乡村,以作家的视角和笔触,采写乡村振兴故事,反映乡村发展历程,助力乡村振兴和乡村文化建设,以飨读者。

 ——《奉贤报》编辑部

乡村振兴,事关国运,也是作家们当仁不让的奔赴所在,更是心心念念的情感寄托。在这个点上,我们深入乡村,走向农家,近距离地看一看,聊一聊,写一写。这些汇集的采风作品,既是乡村振兴的成果展示,也是乡村发展的探询思考。

 ——奉贤区作家协会

在奉贤区,柘林镇海湾村凭借几张亮眼名片声名鹊起:上海最大的村级体育馆、国家级萱草花种质资源基地、千姿百态的南瓜园……从曾经的“又大又难”,悄然蜕变为“全国文明村”,海湾村依托“三区两镇”区域一体化发展东风,发挥毗邻高校优势,以“体育+高校”为特色,奏响了“农体旅”融合发展的振兴强音。

生态筑基

从“踏水桥”到宜居家园,筑牢振兴底色

海湾村位于S4高速海湾路出口,东临金汇港,南临海湾大学城,金海公路贯穿南北、G228国道横贯东西,区位优势显著,但滨海位置也曾是其发展的阻碍。在海湾村西湾村民组,就曾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西湾西湾,又大又难,三里路长,十七八个转弯。”老百姓想走到集镇上去,都颇为跋涉。村里一座踏水桥,直到2017年,还是直接浮搁在水面上的一块长条木板。

蜕变,始于人居环境整治。2017年起,海湾村开始整建制拆违,全力推进“和美宅基”创建,锚定“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目标,通过系统实施河道整治、道路修缮等工程,昔日杂乱景象一去不返,呈现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村里巧用空间,精心打造“口袋公园”“转角花园”,将废弃角落变为诗意空间;深化“小三园”(菜园、果园、花园)建设,在保留乡土肌理的同时注入艺术巧思,让村庄焕发新生。曾经踏水桥的艰难,也化身为村民共享的踏水桥公园,成为讲述乡村振兴的“桥梁”。

如今的海湾村,推窗可见白鹭翩跹,出门即赏四季花事,传统村落韵味与现代生态理念在此完美交融。这个面积3.6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300人左右、拥有23个村民小组的村庄,已先后荣获“上海市美丽乡村示范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上海市文明村”,今年5月份,还荣膺“全国文明村”。

产业赋能

 废旧厂房“变形记”,点燃发展引擎

环境蝶变中,一处7000平方米的废旧厂房成为撬动产业升级的支点。当时,这块厂房的一半已经改造为集休闲、医疗、办事、议事于一体的多功能生活驿站,成为村民日常青睐的“打卡点”。而更具魄力的举措是海湾村将剩余的近2000平方米厂房空间改造成一座规模可观的村级室内体育馆——这在上海乃至全国的村级层面都堪称独树一帜。

为何要在乡村建如此规模的体育馆?答案指向了海湾村的“邻居”——海湾大学城。海湾村村干部敏锐发现,高校虽有体育场馆,但室内空间主要服务于体育专业学生,广大普通学生的日常运动需求存在缺口。这座高品质乡村体育馆,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成为吸引师生走进乡村的强力磁石。

体育馆的价值远不止于满足运动需求。馆内专门开辟了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空间,并计划联动周边15亩用地,打造服务大学城的人文科创园。目前,海湾村已与部分高校签订协议,师生可共享乡村公共设施,高校的体育赛事、活动、培训、实践等教学板块得以延伸至乡村,校村互动日益紧密。

体育馆的成功运营,结合1000平方米的户外素拓基地、丰富的湿地水域资源,构建起“室内+户外”的全维度运动空间。金色稻浪中的惬意骑行、生态湿地里的特色桨板,“云溪湾里”凭借“乡愁+体育”的独特魅力,迅速成为体育爱好者心目中的网红打卡地。合作运营方之一宏鹰体育坦言,尽管在全市调整布局,海湾村这个点因其独特的乡村环境魅力而被坚持保留,尤其适合开展青少年训练。近年来,随着深化“商旅文体展农”概念的提出,海湾村的体育布局也彰显了村两委班子的前瞻视野,铸就了乡村一张闪亮的特色名片

融合添彩

嫁接高校智脑,打好“农旅体”组合拳

作为“三区两镇”核心示范村,海湾村积极深化与高校合作,打好产业融合“组合拳”。2017年,海湾村通过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生态学院结对,打造了占地33亩的“萱草科研育种基地”,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级萱草种质资源库,肩负着萱草种质资源保存、新品种培育与推广的重任。萱草花基地不仅是一个科研与教学的综合平台,还兼具科普、观光和休闲的多重功能。“萱草花是中华母亲花,海湾村计划依托其文化内涵,打造孝亲文化馆。”海湾村相关负责人透露。

“安食尚”有机农场,这家2019年获得有机认证的农场,同样汇聚了高校智慧:上海师范大学提供优质番茄品种,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生态所专家负责土壤培肥固碳改良,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教授指导蔬菜病虫害生物防治。其出产的高品质、多品种番茄,让游客尽享“采摘自由”,成为“田园牧歌·西湾采摘节”的明星产品。 

此外,“艾尼维南瓜”等特色品牌不断深挖农业潜力。今年,产自海湾村的南瓜,还登上了央视农业农村频道《乡村振兴·年度盛会》节目现场。

这些实践共同指向一个目标: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和区位优势,构建“农业+体育+旅游”三位一体发展体系。这不仅体现在打造采摘节、亲子农耕等农文旅融合品牌,将果园菜园转化为沉浸式体验空间;更在于通过体育馆、湿地运动、素质拓展等体旅项目,以及农业科技公司、种源基地对农业附加值的深挖,成功培育出生态观光、休闲采摘、体育健身等多元业态。这种深度融合,有效将特色资源转化为显著的经济优势,形成了集体经济持续增收与乡村产业振兴的良性循环。

振兴之路

强化党建引领,增进民生福祉

海湾村的振兴之路,始终以强化政治引领和增进民生福祉为根本遵循在党建引领方面,海湾村立足毗邻大学城优势,创新组建村校党建联盟,构建起“党总支统筹、村委主导、区域联动、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的五维协同体系。通过打造“红色纽带”模式,以党建链有效牵引产业链,整合高校的智力资源与企业的产业资源。搭建长效发展平台,创新跨区域资源调配机制,有力促进了政校企战略合作,实现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提升与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增长的“双赢”。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落脚点。海湾村着力构建“生态筑基、产业赋能、文体添彩、农民增收”四位一体发展模式,引导村民盘活闲置院落资源,打造“农事体验+农产品自销”的乡村旅游复合新业态。同时,进一步推进基础设施提质与人居环境升级,提高海湾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公共设施水平,实现生态价值转化、产业能级跃升、民生福祉增进的协同发展。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枢纽,海湾村构建起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体网络。通过举办“蛇舞迎春·恭贺新禧”“‘元’气满满·喜‘宵’颜开”等沉浸式节庆活动,赓续传统文化血脉。创新推出“湾里文明户”动态评选和“我推荐、我评议”自治平台,依托“柘林好声音”宣讲团,用方言快板、情景剧等鲜活形式传播文明新风。强化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对接高校资源,引导大学生深入农村开展理论宣讲、辅导助学、环境维护等志愿服务,为乡村注入青春活力。联动仁济医院、国妇婴等三甲医院专家开展公益诊疗,让村民足不出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目前,全村360余名志愿者(占比22%)活跃在各个领域,形成了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文明实践新格局。

展望未来,海湾村将锚定“三区两镇”核心示范村的战略定位,全力构建“三产(农业、体育、旅游)互融增值、宜居宜业宜游协同共生”的发展新范式。通过深化产业融合矩阵,推动农业向科技化迈进、旅游向特色化发展、体育向品牌化升级,为乡村振兴贡献独具特色的“海湾样板”!

采写手记

何芹,区融媒体中心记者、编辑,区作协会员(报告文学组)。

“不在海湾镇,也不属于海湾旅游区,柘林镇海湾村为什么叫海湾村?”采访伊始,当我抛出这个问题,也在同一时间惊觉——时隔几年,我在海湾村,问了同一个问题。

与海湾村的重逢,源于“我和乡村有约”系列采访。这个由区融媒体中心报纸编辑部策划、区作协报告文学组承担采写任务的系列报道,筹备之初,组长就先行堵住我请假的可能,“小何,这个你得写一篇。”活动启动仪式当天,因工作未去现场,柘林的小伙伴看到安排表,先行联系了我,并详细告知我系列策划的具体要求。

柘林,是我扎根采编一线后,曾作为条线工作唯一分到的镇;而海湾村,则是一篇始终没有写完的文章。初接手柘林时,就收到“重量级”选题——海湾村利用拆迁厂房打造2000平方米乡村体育馆,在村里发展体育,这在奉贤乃至上海尚属“率先吃螃蟹的”。

村体育馆筹建之初,上观记者就做了深度报道。拜读之下,“李杜文章在上头”的压力扑面而来。自知难以超越,又不甘轻易放手,海湾村竟成了我的心结。“等村里体育馆建成开放后,我去采访。”逢去柘林或是海湾村,总要顺嘴说一句。仿佛这一节点,能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成长时间。直到一个傍晚,在单位食堂迎面遇到一位打招呼的老师,一时没认出,直到对方开口,“我们村的体育馆建好了,你可以来采访了……”

在海湾村,这样的宝藏选题很多。比如,在“三区两镇”初提时,一直想把海湾村作为一个典型案例,村名“海湾村”是巧合,也是其特殊地理位置的最佳诠释;比如,第一次采访柘林的南瓜品鉴活动,颇有些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在没有提前联系的情况下,直接冲到参加活动的镇长面前伸出话筒。当天采访很顺利,以至于很想立刻冲到南瓜田里去看看。到了大棚,迎接我的是当季还没开花的南瓜苗……

在新媒体编辑部,力求原创采写,与采访部、街镇报送稿件能形成差异化,挖掘出新的视角。4月份,海湾村举办首届番茄采摘节,有线索辗转交过来,因镇里、区里、市里均有报道,后未成行;5月底,应技大一位教授邀我看看今年的萱草花文化节,自觉年年花开难出新意,婉拒了。巧的是,一周后去海湾村采访,车子又将我载至国家萱草花种质资源基地门口……

“我和乡村有约”系列,将海湾村的采写任务分给我,是随机的。如果可以自己选,大概也是海湾村。曾经,这里是没有写完的“三区两镇”联动发展样本;如今,它是“农体旅”融合发展的最佳潜力村。每隔几年,奉贤总有新的“网红村”涌现。一直以为,海湾村,距离点燃那把“网红”之火,只剩一层薄薄的窗户纸了。它积蓄的能量,它独特的故事,正等待被更清晰地看见。

撰稿:何芹

责任编辑:陆建国
实习生:刘姝含 余思桐
编辑:王鹏

•end•

往期精彩回顾

  • 稳扎稳打书写卓越美“力”:“东方美谷”的产业深耕与品牌出海丨《奉贤报》专版

  • 五四村在“谷”边开出花:寻访四团镇五四村乡村振兴的诗意密码丨《奉贤报》“我与乡村有约”特刊

  •  洪西记忆:以历史联结浸润时代新风丨《奉贤报》“我与乡村有约”特刊

  •  江海村的振兴故事:文明根系与时代枝桠的交缠丨《奉贤报》“我与乡村有约”特刊

  •  有奖征集!《奉贤报》开启读者互动专栏,倾听您的声音,期待您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