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沪苏浙交界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约2413平方公里的示范区内,河网密布、水系纵横,水域面积占比超过20%,“水”是最鲜亮的生态底色,也是示范区发展的动力“源”。
元荡 朱洪生 摄
跨域,在示范区是常态,如何通过制度创新,让跨域协同成为一体化发展新常态,是示范区工作的重要内容。“无界”之“水”如何共保联治是最好的突破口,而作为示范区重点跨界水体,“一河三湖”(太浦河、淀山湖、元荡、汾湖)则成为探索跨界水体共保联治的“最佳实践地”。
地处沪苏省际边界的元荡,是“一河三湖”的核心湖泊。“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的探索,是从道路的通达和生态的修复开始的。多年来,示范区执委会会同青浦、吴江、嘉善围绕谋划、立项审批、规划、设计、建设实施、运营管理等6个阶段,探索建立“共谋一个项目、共建一批机制、共绘一张蓝图、共商一套标准、共推一个计划、共管一个运维”工作机制,打造跨域水体生态治理长三角样板。随着元荡岸线全线贯通,23.89公里的生态岸线变身风景清秀的跨域网红打卡地。
健身爱好者在元荡享受水上运动乐趣 杨建正 摄
西接烟波浩渺的太湖,东连碧波粼粼的黄浦江,百里太浦河将青吴嘉紧密相连。曾经,因为共同的水患,三地协力开挖太浦河,如今,三地再次携手,续写跨域河流共保联治的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新篇章。
2019年,示范区首创“联合河长制”,河长们脚踏实地,走出一条跨界水体联保共治行之有效的路径。2020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重点跨界水体联保专项方案》印发,规范联合河湖长日常重点工作内容;2023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淀山湖、元荡、太浦河(含汾湖)等重点跨界水体联保专项治理及生态建设实施方案》出台,聚焦重点跨界水体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关键问题,以项目化、清单化形式统筹推进跨界河湖生态治理。
在制度保障下,示范区47个重点跨界水体实现了联合河湖长制全覆盖,联合巡河、联合管护、联合监测、联合执法、联合治理的“五个联合”不断深化。在2024年发布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重点跨界河湖健康状况报告(2023年)》中,东太湖、太浦河、淀山湖(含元荡)等示范区重点跨界河湖均“达到健康水平”。
有了健康的“底色”,更要有蓬勃的生命力,如何做足“水”文章,带活“水”经济,成为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新的探索方向。
今年2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先行启动区水上示范区专项规划》实施,围绕水安全水环境、水交通、水上活动、滨水岸线、水边镇村五个维度,对示范区先行启动区水体资源和水岸空间本底条件及利用状况开展评估并未出相应的科学发展规划策略。
蓝色珠链将打造为风景与功能融合的水乡特色活力空间;清水绿廊打造为绿色水源通道、绿色行洪通道和绿色生态廊道;活力市河打造为处处见水、充满活力、还原江南滨水生活方式的水岸场所;生境塘浦打造为呵护鸟虫蛙鱼成长的栖息空间,营造人水共生的和谐生境……一链江南、十里水路、百湖塘浦、千年河街的未来水乡,在“水蓝图”中徐徐展开。
游人在太浦河畔休憩 李铭珅 摄
未来不止于此。日前,示范区首个国家级创新平台——水污染控制与资源绿色循环全国重点实验室在水乡客厅落地。实验室“一超脑六中心”功能布局中,“一超脑”即数智水环境超脑,将通过首创“气候-水质-生态”多要素精准调控模拟器,构建国际领先的水环境感知与治理模拟器;“六中心”则具体包括流域水污染防治研究中心、长三角无废城市与资源循环研究中心、智慧化水-能-资源协同研究中心、饮用水安全保障与品质提升研究中心、物质分离技术创新与工程转化研究中心、土壤与地下水环境绿色低碳治理实景研发中心。
“水”无疑是这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重点聚焦和研究方向。实验室的落地将为示范区带来怎样的发展动能,助力示范区产业绿色转型升级?这方水域又将如何赋能可持续发展,成为示范区流动的绿色生命力?未来可期。
来源:沪苏浙皖
编辑:吕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