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环境 > 文章详情

这个持续十余年的监测项目,见证崇明生态“蝶变”

转自:上海环境 2025-08-22 16:55:27

每年春秋两季,迁徙的水鸟就像阵阵浪潮,掠过崇明岛的滩涂湿地。这时候,一群背着望远镜的监测员总会“准时”出现,忙着用数据记录这场跨越洲际的生命大戏。崇明岛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上的“超级驿站”,开展“占全球种群数量1%以上水鸟物种数监测”项目已有十余年时间。这个项目的持续开展,不仅能精准反映湿地生态的变化情况,更记录下崇明岛和万千飞鸟之间的温馨故事。

“7”到“12”,

见证崇明如何筑牢生态好底子

2011年,崇明正式开启了“占全球种群数量1%以上水鸟物种数监测”项目。那时候崇明人可能没想过,这个监测项目会成为生态岛建设最鲜活的证明。当时,监测人员在崇明岛上的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湖、牛棚港等7个重点区域设了监测路线,拿着望远镜、揣着记录本,盯着每一群迁徙的水鸟。“如果一块湿地定期栖息有一种水禽物种或亚种某一群种群1%的个体,那就说明这片湿地具有国际重要意义,是水鸟的关键栖息地。”崇明区林业站工作人员表示。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崇明岛上生态工程的陆续实施,在监测数据中得到了“正向反馈”。随着互花米草治理成效的持续显现,湿地生态系统的承载力稳步提升,裸露滩涂与浅水区的恢复满足了不同水鸟的栖息需求,这些变化都清清楚楚地展现在监测人员的眼前。“达到1%标准的水鸟种类从一开始的7种慢慢增加,到2020年变成了11种,超额完成了《崇明生态岛建设纲要(2010—2020)》里定的10种目标。”崇明区林业站工作人员表示,“现在崇明占全球种群数量1%以上的水鸟物种数稳定保持在12种以上。”小天鹅、白头鹤成群结对出没于海三棱藨草带中,黑脸琵鹭用琵琶似的长嘴在浅滩上觅食,黑嘴鸥在盛夏裸露的滩涂上筑起一个个巢穴,这些珍稀水鸟在崇明湿地内自在生活。

黑脸琵鹭

反嘴鹬、针尾鸭等水鸟集群

反嘴鹬

大白鹭

新起点上的“生态答卷”

2021年,《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发展规划纲要(2021—2035)》一发布,1%水鸟监测项目也跟着“升级”了。监测的地方新增了东风西沙水库、光明田原等地,从原先的崇明岛东部、北部重点区域扩展到环岛全域,形成了“陆海空”全方位的监测网络。

更重要的是,监测的范围更宽了。监测人员指着最新的监测图说:“水鸟就像湿地的‘指示牌’,但它们在哪儿落脚,全看栖息地好不好。”新一年的工作增加了鸟类关键生境因子监测,从滩涂各类型区域面积大小,到湿地植被的分布情况,结合水鸟数据,从多个纬度评判现阶段崇明岛各监测区域对鸟类是否宜居。越冬的小天鹅就爱海三棱藨草带丰富的区域,迁徙的大滨鹬、环颈鸻等鸻鹬类活跃于底栖生物丰富的潮间带,这些将成为生态修复的重要参考。

普通鸬鹚

普通鸬鹚

环颈鸻

牛背鹭

用数据守护“鸟类国际机场”

如今,在崇明岛的每片湿地上,监测数据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保护行动。根据候鸟的生活需要,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塑造了各类微生境,为百余种水鸟的迁徙留下通道;雁鸭类生性警觉,北湖周边上千亩天然芦苇荡作为遮蔽,给足它们“安全感”……这些举措的背后,是十多年里500多万条监测数据带来的推动,形成了水鸟和栖息地关系的“中国样本”。

黑尾塍鹬集群

彩鹬

罗纹鸭雌雄

崇明区林业站工作人员说:“12种只是个数字目标,更重要的是通过监测摸清生态的门道。”这个持续开展的物种监测项目,给迁飞路线的保护提供了数据支持。眼看着崇明湿地的水鸟种类一年比一年多,消失好多年的震旦鸦雀又出现了,翘嘴鹬、大杓鹬在部分监测区域的数量达到迁徙路线上种群的1%了,这片土地用最实在的方式证明:守护飞鸟的家,就是守护人类和自然好好相处的未来。那些散落在湿地里的监测点,就像一个个站岗的守望者,记录着世界级生态岛成长的每一步。

来源:上海崇明


编辑:张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