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疾控 > 文章详情

科学防暑指南:降温“神器”的理性选择与安全使用

转自:上海疾控 2025-08-22 15:16:38

热浪来袭,各类宣称“秒降温”“解放双手”的网红降温产品火爆市场,这些产品凭借其便携、即喷即凉等优势备受消费者青睐。然而,这些看似便捷的“神器”,若选择不当或使用有误,可能暗藏健康隐患。下面我们选取几种较为典型的降温产品,与大家一起探讨其适用场景与风险边界,助您掌握安全使用要点,科学避暑,平安度夏。

省流版

酷暑难耐,催生了五花八门的网红降温“神器”,如降温喷雾、挂脖风扇、凉感湿巾、降温背心等。然而,便捷的背后,潜藏着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在追求清凉的同时,一定要遵照安全操作指南,规范使用降温产品。

1. 降温喷雾

优势:

快速降温,应急得力:乙醇/薄荷醇类喷雾喷洒衣物后,3分钟内体感温度可降5-10℃,适合短时户外活动,在紧急情况下(如发生中暑)可快速降温。

附加功能,一物多用:市面上不少产品还添加了保湿成分(如玻尿酸)以缓解皮肤干燥,或抗菌成分(如茶树精油),满足消费者的更多需求。

潜在风险:

爆炸隐患:如果遇到明火,或者放置在车内,经过高温暴晒,降温喷雾极易引发燃烧爆炸!想象一下,一个小小的喷雾罐可能瞬间变成“炸弹”,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皮肤损伤:距离皮肤<15cm直喷可致局部温度骤降至4-8℃,持续10秒即可能引发红斑与刺痛感。

选择与使用建议:

产品选择:优先选择不含丙烷、丁烷等易燃气体的产品,选择乙醇浓度<20%的水性配方。

使用方法:使用时,喷雾需距离皮肤30厘米以上或仅喷于外部衣物,可避免因局部温度骤降引发的皮肤问题。禁止将降温喷雾存放于车内,务必远离明火与高温环境。

2. 挂脖风扇

优势:

轻巧便携:体积小、重量轻,随身携带无负担。

运行安静:噪音相对较小,不易干扰他人或自身。

场景百搭:无论是日常通勤、户外旅行、休闲运动,还是室内办公,都能提供即时清凉。

潜在风险:

面神经损伤风险:长时间直吹面部可能导致面神经缺血水肿,诱发血管收缩性面瘫。

机械隐患:劣质产品电机过热可能会造成烫伤;扇叶设计不合理或防护不足,可能会卷入头发。

颈椎负担:长时间佩戴挂脖风扇,可能对颈肩部肌肉造成额外负担,增加肌肉疲劳或不适。

选择与使用建议:

选择建议:选择重量较轻、噪音较小的产品,优先选择无叶设计或扇罩缝隙≤1毫米的产品,可防止头发卷入,以及避免儿童伸手触摸引发的安全事故。

使用方法:避免长时间地直吹面部并注意皮肤保湿,适当减少佩戴时间以减少颈椎负担。

3. 凉感湿巾

优势:

清凉温和,效果持久:新型产品采用乳酸薄荷酯等水溶性凉味剂,通过环糊精包埋技术实现水基溶解,避免酒精对皮肤的刺激,同时延长凉感持续时间。

抑菌保湿,功能丰富:一些产品同时含有抑菌成分、保湿、舒缓或芳香成分,可实现多场景应用。

潜在风险:

皮肤屏障损伤:部分湿巾中酒精(乙醇)浓度过高(超过40%)。如果频繁使用这类产品,会一定程度破坏皮肤屏障,增加细菌感染风险。

敏感人群慎用:薄荷醇添加浓度过高可能会刺激呼吸道黏膜,引发呼吸道相关问题。

选择与使用建议:

选择建议:推荐无酒精型的产品,成分更温和。敏感人群应多关注产品的配料成分。

使用方法:避免擦拭眼周或皮肤受损部位,含酒精的产品应适当减少使用频率。

4. 降温背心

优势:

免电制冷,持久清凉:相变材料(PCM-Phase Change Material)型降温背心无需电源,通常可持续降温2-4小时,蓄能袋(降温剂)可便捷替换,但需要提前冷藏降温剂以取得最佳效果。

强力降温,专业之选:水循环型降温背心通过水泵驱动冷却水在背心内嵌管道里循环,通过显热交换带走体热,其降温效率相对较高,适合特殊高温作业人群。

潜在风险:

便携打折,安全存忧:无论是水泵驱动还是微型内嵌风扇都需要额外电源供电,便利性大打折扣,此外在高温场景下还需关注电池安全问题。

选择与使用建议:

选择建议:根据不同使用场景选择不同产品,如户外运动或一般的高温作业场景可选择PCM型或内嵌微型风扇的降温背心;水泵型则适用于工业高温作业人员。

使用方法:这类产品由于降温面积较大、效率更高,建议穿在衣物外面,避免直接接触身体,应根据使用场景决定是否需要缓冲降温材料,避免因体温骤降带来的健康问题。

酷暑难耐,催生了五花八门的网红降温“神器”。然而,网红≠安全,便捷的背后,或许潜藏着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在借助“神器”追求清凉的同时,一定要遵照安全操作指南,规范使用,让这个夏天少点酷热,更添平安

参考文献:

[1]《慎用!一秒降温的“神器”,竟是“行走的煤气罐”》 国家应急广播 2024.6.4

[2]《高温热浪公众健康防护指南》 国家疾控局 2023年修订版

[3]《物理降温的正确方法》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三医院 2024.1.8

[4]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Heat and Health: Technical Guidance for Health Workers, 2024 Edition

/健康科普

供 稿:杜爱民

编 辑:胡逸欢

审 稿:陈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