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三餐,市民餐桌上总少不了“绿”意十足的蔬菜、五彩缤纷的瓜果。一年四季,在青浦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总有新鲜的蔬菜、水果接茬成熟、轮番上市,丰富了舌尖的滋味。“畅快吃菜”“水果自由”的背后,是青浦日益丰盛的“菜篮子”“果篮子”。而这,正是源于青浦农业的不断创新发展。
善于攻关,是青浦农业创新发展的亮眼注解。8月中下旬,当大部分合作社种植的桃子都已经下市,位于青浦区金泽镇的哈玛匠果园依旧随处可见新鲜的水蜜桃。桃产业发展的最大“拦路虎”,就是桃子的采摘周期问题。传统模式下,桃子的采摘周期只有20天,但在哈玛匠,早熟的“姬小夏”“金阳”5月泛红,晚熟的“桃梦香”9月飘香,70多个品种接力演奏长达100天到120天的甜蜜交响,破解了“集中上市魔咒”。这背后的时空密码就是科学育种,多品种培育。通过十多年耕耘,哈玛匠让“上海水蜜”上升为“上海标准”,进而构建“科技研发-标准输出-资本聚合”的现代农业系统。 在蔬菜新品种培育、种植新模式探索方面,青浦农业同样展现出了强大的创新实力。上海春昌蔬果种植专业合作社与上海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合作培育的意大利生菜新品种——“沪芊”荣获“海峡两岸种博会”推荐品种;上海绿椰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创新之路上不断探索,研发出智能化、数字化、模块化的鱼菜共生系统,实现了养鱼与种菜的巧妙结合;青浦区率先在国内开展富氢水稻大面积试验种植,成为全国首个大规模探索富氢水稻种植的地区…… 一款款新面世的农产品,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全面而生动地展现了青浦农业的多元与特色,也让青浦田间地头长出了“新经济”。它们是青浦农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推进产业升级、精心培育优良品种的有力见证,每一样都承载着青浦农业从业者们无数的心血与智慧结晶。 走进青浦现代农业园区,由上海联适打造的的无人化农场试验基地里,数字化农业科技成果令人叹为观止:每块土地都被赋予了“数字身份”,农机的行驶路径通过卫星导航精确规划,精确到厘米级,成为青浦农业技术创新的前沿阵地。农业生产离不开科技和装备的硬核支撑。近年来,青浦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大力推动新技术“落地开花”,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步履铿锵。国内首个富氢水稻种植技术规程标准《富氢水灌溉水稻种植技术规程团体标准》在青浦出台,建成8000多亩粮食生产无人农场,通过手机就能远程控制棚膜开关……农业技术的不断突破与发展,不仅推动了青浦区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也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青浦经验”。 “我们的理想在希望的田野上,在这田野上奋斗。”一首老歌唱出了有抱负、有才华、有情怀的“乡土能人”的心声。在青浦广袤的田野上,那些扎根土地的“人才”正以智慧与汗水书写着别样的精彩。他们当中,既有像哈玛匠果园负责人黄伟这样扎根农业多年、经验丰富的“老法师”,也有充满活力与创新精神的年轻“新农人”,他们共同构成了青浦农业发展的强大人才矩阵。从美国归国投身农业的孙菁旌成立了上海今粹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创新育秧技术,提升水稻秧苗的质量和成活率。周杰在东庄村创办农村电商平台“厨见”,通过短视频、直播售卖农产品,还创建了上海市首家以农村电商及休闲农业相结合的田间学校。彭长儿以林下菌菇产业化种植为基础,打造“蘑幻森林”,实现林农文旅多元结合,荣获上海市农业双创大赛一等奖。 入乡,不是单向逆流,而是双向奔赴的共生关系。人才以新知识、新技术、新视野注入古老乡土;乡村则用文化底蕴、生态资源、发展空间,为人才提供成长沃土。他们脚下沾着泥土,眼中带着星光,将实验室里的公式、书本上的理论,转化为田埂上的实践。 在青浦,农业创新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
记者:李艳丽(首席)
摄影:李艳丽(首席)
编辑:李璨(名优)
责任编辑:胡军军
终审:张婧(特聘首席)
转载请注明来自“绿色青浦”官方微信